发隐擿伏 [ fā yǐn tī fú ]
发隐擿伏(發隱擿伏) 揭露隐蔽的坏人坏事。 宋 秦观 《越州请立程给事祠堂状》:“﹝ 程给事 ﹞发隐擿伏,敏捷如神。…
暗漠 [ àn mò ]
昏暗。《楚辞·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儵忽而难当;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漠而无光。”
貊炙 [ mò zhì ]
烤猪。《释名·释饮食》:“貊炙,全体炙之,各自以刀割,出於胡貊之为也。” 王先谦 疏证补:“即今之烧猪。” 晋 干宝…
兽伏 [ shòu fú ]
(一)、谓兽类因恐惧而俯伏。(二)、指如兽之蛰伏。(三)、喻人因害怕等原因而降伏,顺服。
伏行 [ fú háng ]
隐伏运行。《史记·天官书》:「伏行土舍百三十日。」
伏鬼 [ fú guǐ ]
隐伏之鬼。《荀子·解蔽》:「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
淮阴平楚 [ huái yīn píng chǔ ]
即《十面埋伏》。琵琶大曲名。详“十面埋伏”。
改路 [ gǎi lù ]
改变路径。比喻变更方针和办法。《楚辞·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擿伏发隐 [ tī fú fā yǐn ]
擿:揭露。伏:隐藏。发:揭发。隐:隐蔽。揭露检举坏人和隐藏的坏事。亦作“擿奸发伏”、“擿伏发奸”。
伏莽 [ fú mǎng ]
《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
三庚 [ sān gēng ]
(一)、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之始。(二)、三伏。
伏瘗 [ fú yì ]
古代祭祀之仪式。《周书·秋官·犬人》:「伏瘗亦如之。」注:「伏,谓伏犬以王车轹之。瘗,谓埋祭也。」
伏辰 [ fú chén ]
《左传·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孔颖达 疏:“日月聚会为辰,星宿不见为伏……丙日将旦之时,龙尾之星…
伏鑕 [ fú zhì ]
谓伏砧而受刑也。班彪〈王命论〉:「润镬伏鑕。」注:「鑕,砧也。」
伏拜 [ fú bài ]
伏身朝拜也。《后汉书·匈奴传》:「单于当伏拜受诏。」
伏地 [ fú dì ]
本地出产或土法制造的:伏地小米儿。伏地面。
伏豹 [ fú bào ]
唐 代称官吏遇节假日留署值班为“伏豹”。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豹直》:“御史旧例,初入臺陪直二十五日,节假直日,…
炎虙 [ yán fú ]
炎帝 神农氏 和 太皞 伏羲氏 的并称。虙,通“伏”。
卷涌 [ juàn yǒng ]
(一)、谓波涛起伏奔涌。(二)、谓波涛起伏奔腾。
扒伏 [ bā fú ]
趴伏。
终伏 [ zhōng fú ]
末伏。
伏诛 [ fú zhū ]
伏法。
蜇伏 [ zhē fú ]
蜇伏应为蛰伏,本义指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也比喻人或者事物、事件隐藏不露面,比如蛰伏乡间。
中伏 [ zhōng fú ]
(一)、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二)、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初伏 [ chū fú ]
(一)、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头一伏的第一天。(二)、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词语拼音】fú qiāng
【词语解释】县名,唐置。属甘肃省,民国改名甘谷。参阅「甘谷」条。《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巩昌府》:「伏羌县,古冀戎地,秦武公十年,置冀县,汉属天水郡,东汉为汉阳郡治。唐武德三年,改为伏羌县,仍置伏州,八年,州废,县属秦州。」;《清史稿·地里志》:「甘肃巩昌府,县七,伏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