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木 [ yú mù ]
榆树的坚韧的木材,广泛用来做器械、家具和木桶。
榆槿 [ yú jǐn ]
榆与堇。皮有滑汁,古代常用作使菜肴滑润的调味品。
绣花针 [ xiù huā zhēn ]
专门用来绣花的针,比一般针短而细。如:「只要工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
屑榆为粥 [ xiè yú wéi zhōu ]
屑:研成碎末。把榆树皮研成细末煮粥充饥。指艰苦生活。
舂相 [ chōng xiāng ]
舂谷时的送杵号子。语出《礼记·曲礼上》:“邻有丧,舂不相。” 郑玄 注:“相,为送杵声。”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
黄榆塞 [ huáng yú sāi ]
黄榆多产于我国 东北、华北 和 西北 等边境,因以借指边塞。
抉挑 [ jué tiāo ]
挑动。 宋 刘克庄 《木兰花慢》词:“感慨桑榆暮景,抉挑草木微情。”
从鞍 [ cóng ān ]
随从的鞍马。 唐 韩愈 《独钓》诗之一:“聊取夸儿女,榆条繫从鞍。”
合酪 [ hé lào ]
用荞麦粉或杂粮拌和榆树皮磨粉后压制煮成的面条。
羯磨杵 [ jié mó chǔ ]
佛教密宗法器之一由三钴杵交叉组合成十字形,象征诸佛本具之作业智,属于轮宝。
研钵 [ yán bō ]
硬质材料(如瓷或黄铜)制成的,通常呈碗状的小器皿,用杵在其中将物质捣碎或研磨。
麋胶 [ mí jiāo ]
麋角所制的胶。 元 倪瓒 《赠陶得和制墨》诗:“麋胶万杵捣玄霜,螺製初成龙井庄。”
澄海楼 [ chéng hǎi lóu ]
楼名。在 河北省 旧 临榆县 南 宁海 城上,明 兵部主事 王致中 建。
豆重榆瞑 [ dòu chóng yú míng ]
原指多吃大豆使人发胖,吃榆能使人久睡。后形容人本性难改。
清明火 [ qīng míng huǒ ]
《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司农 注引 鄹子 曰:“春取榆柳之火。”古代寒食禁火…
免槁 [ miǎn gǎo ]
谓新鲜者与乾者。《礼记·内则》:「蓳荁枌榆免槁。」注:「免,新鲜者。槁,乾也。」
杵瓜 [ chǔ guā ]
木通科植物木通的果实,因其形似杵,故称。俗称野木瓜。中医以未成熟果实入药,称八月札。
桑榆暮 [ sāng yú mù ]
谓年近垂老。清 孔尚任《桃花扇·馀韵》:“六十岁,花甲週,桑榆暮矣!”
场杵 [ chǎng chǔ ]
场上脱粒用的棍棒之属。 清 曹寅 《泛舟虎丘观获得菊字》诗:“回舟看稻穗,岁事喜初熟。登登场杵鸣,靄靄茅簷簇。”
更年 [ gēng nián ]
年复一年。《董西厢.卷八》:「有子有铁里榆枷,更年没罪人戴它、犯它。」
风舂雨硙 [ fēng chōng yǔ wèi ]
舂:把谷壳用杵捣去;硙:石磨,也指用磨磨掉谷壳。比喻某种事情发生前会有一定的征兆。
侯世禄 [ hóu shì lù ]
明、榆林人。勇敢精悍,为熊廷弼赏识,历宣武总兵、坐事,戍守边疆。李自成为榆林时,固守之,城陷,殉难。见《明史·卷二百…
驳马 [ bó mǎ ]
(一)、亦作“駮马”。毛色斑驳之马。(二)、梓榆的别名。(三)、古代北方部族名。
护法金刚 [ hù fǎ jīn gāng ]
执金刚杵(杵为古印度武器)守护佛法的天神。即今佛寺山门前所塑的守护神。见《大宝积经》卷八。后亦用以比喻卫护某种事物的…
婴臼 [ yīng jiù ]
春秋 时 程婴 与 公孙杵臼 二人合谋保全 赵 氏遗孤,事见《史记·赵世家》。后以“婴臼”喻指危难时可托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