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繁体:五族共和
词语读音:wǔ zú gòng hé
首字拼音:Wu
词语拼音:wu zu gong he
词语简拼:WZGH
词语结构:ABCD式词语
词语字数:四字词语
五族共和,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口号。这一原则强调了在中国的五大族群汉满蒙回藏和谐相处,共建共和国。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作为国旗,分别代表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回族(信仰伊斯兰的诸多民族,白);藏族(黑)。其中“回族”泛指内地回民和西北各地说突厥语系语言的诸多穆斯林民族,包括维吾尔,哈萨克族等。清朝曾将新疆称为回疆。五族共和源自清末立宪运动的“五族大同”。
【五的意思】:五 wǔ(ㄨˇ) (一)、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 详情>
【族的意思】:族 zú(ㄗㄨˊ) (一)、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族长。家族。(二)、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 详情>
【共的意思】:共 gòng(ㄍㄨㄥˋ) (一)、相同,一样:共性。共同。同甘共苦。(二)、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 详情>
【和的意思】:和 hé(ㄏㄜˊ) (一)、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 详情>
• 同年在上海召开的共和联合会大会议决:“取五族共和的意义”,以五色旗为国旗。
• 五色旗自上而下排列为红黄蓝白黑,寓意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是政治智慧的物化,它的出现成为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由纷乱走向有序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