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繁体:公使團
词语读音:gōng shǐ tuán
首字拼音:Gong
词语拼音:gong shi tuan
词语简拼:GST
词语结构:ABC式词语
词语字数:三字词语
各国在驻在国公使所组织的团体。
(一)、各国在驻在国公使所组织的团体。
孙中山 《北上宣言》:“﹝ 吴佩孚 ﹞犹於败亡之餘,致电 北京 公使团,请求加以援助,其始终甘为帝国主义之傀儡,而不能瞭解歷史的教训如此。” 陈独秀 《造国论》:“在政治方面:大小酋长分据了中央及地方,这班大小酋长之发号施令又惟公使团之意旨是从。”
公使团,由派驻某个国家的各个外国使馆的公使所组成的团体。
【公的意思】:公 gōng(ㄍㄨㄥ) (一)、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二)、共同的,大家承认 详情>
【使的意思】:使 shǐ(ㄕˇ) (一)、用: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二)、派,差谴:使唤。使命。使女。( 详情>
【团的意思】:团(團) tuán(ㄊㄨㄢˊ) (一)、圆形:团扇。团脐。(二)、结成球形的东西:汤团。饭团。(三) 详情>
• 北京政府连续向北京公使团递交了3次抗议照会。
• 1913年4月,刚过而立年的法国医生贝熙业随法国公使团抵达北京。
• 美国公使却推说占领城楼为各国之意,须公使团开会讨论才能决定。
• 公使团一行花费了8万英镑,中国也丧失了最后一次主动开放的机会。
• 八国“公使团”对慈禧的“派兵保护”等一系列善意举动并不买账。
• 这次学生不问政府,直接向公使团表示,是中国民族对外自决的第一声。
• 驻北京各国公使团,公推葡萄牙公使符礼德为领袖,向北洋政府提出口头抗议。
• 京汉铁路大罢工一开始,帝国主义各国驻北京公使团即怂恿北京反动政府进行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