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帑(tǎng)。
(一)、公款;国库。
《新唐书·裴胄传》:“是时,方镇争剥下希恩,製重锦异綾,名贡奉,有中使者,即悉公帑市欢。”《旧五代史·汉书·李皇后传》:“ 高祖 建义於 太原 ,欲行颁賚於军士,以公帑不足,议率井邑,助成其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沧溟蔡姬》:“ 邢太僕 子 愿 ,有与 孙月峰 巡抚书云:‘……伏愿明公,下记所司,略损公帑,为赎数椽之敝屋,小復白雪之旧居,月或给米一石,布若干疋,籍以长养壮髮,绵延后昆。’”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干部间的互相爱护》:“从好意揣测起来,某些同事肉痛旅费之大,未尝不可以说是为着爱护公帑而说的,原亦未可厚非。”
公帑,拼音是gōng tǎng,是指政府在面向公共项目时使用的资金。出自《 广州音字典:普通话对照》。
【公的意思】:公 gōng(ㄍㄨㄥ) (一)、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二)、共同的,大家承认 详情>
【帑的意思】:帑 tǎng(ㄊㄤˇ) (一)、古代指收藏钱财的府库或钱财:帑藏( zàng )(指国库)。府帑(府 详情>
• 政客滥用公帑,招待生意伙伴。
• 当先予以室家,出公帑以赡之。
• 王中益励清操,俸入皆储公帑。
• 在这个项目上浪费公帑遭到批评。
• 他们有责任保障公帑得以妥善运用。
• 诸司馈礼,月以千缗,悉归之公帑。
• 凡公帑格外馈饷之物,一无所受。
• 今既著籍,乃公帑物也,非诏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