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音译词。不长住在一地、到处乞食、坚持苦行生活的僧人。
(一)、亦作“ 头陁 ”。梵文dhūta的译音。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因用以称僧人。亦专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以法师景行 大迦叶 ,故以头陀为称首。”《法苑珠林》卷一○一:“西云头陁,此云抖擞,能行此法,即能抖擞烦恼,去离贪著,如衣抖擞,能去尘垢,是故从喻为名。”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张淡道人》:“其徒有头陁一人,又祕藏纸画牛一头,每与客戏。”《西游记》第十七回:“话説 孙行者 一觔斗跳将起去,諕得那 观音院 大小和尚并头陀、幸童、道人等一个个朝天礼拜。” 清 郑燮 《道情》之三:“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鐘;兔葵燕麦閒斋供。”
itinerant monk (loanword from Sanskrit)
【头的意思】:头(頭) tóu(ㄊㄡˊ) (一)、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头骨。头脑。头脸(①头和 详情>
【陀的意思】:陀 tuó(ㄊㄨㄛˊ) (一)、〔陀螺〕一种儿童玩具,呈圆椎形,用绳绕上,然后一拉,使其在地上旋转起 详情>
• 我是头陀行第一者。
• 旧言头陀者,讹也。
• 头陀不舍想抱住白龟。
• 常以十八种物行头陀行。
• 自行剃度易服,行头陀行。
• 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
• 一般称头陀行者为苦行僧。
• 山腹有五峰岩,又名头陀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