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发 [ chǎn fā ]
阐述并发挥:阐发无遗。文章详细阐发了技术革命的历史意义。
耽情 [ dān qíng ]
犹专心;潜心。《宋书·律历志中》:“自昔幼年,颇好历数。耽情注意,迄于白首。”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吴祭酒尺牍》…
私人叙事 [ sī rén xù shì ]
私人叙事 - 概述 私人叙事是评述一定历史事件的历史写作方式 私人叙事,指的是从个人的角度,主要以事件“见证者”或“…
未曾 [ wèi céng ]
没有2(“曾经”的否定):未曾同意。未曾前往。这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奇迹。
末世论 [ mò shì lùn ]
讲解末日之事的教义。为英语 Eschatology的意译。根据对时间及历史的看法,末世论可分为神秘末世论及历史末世论…
原始宗教 [ yuán shǐ zōng jiào ]
指原始时代的朴素宗教。存在于尚不具有成文历史的原始社会中。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二节:“原始宗教是现实生活…
辩证唯物主义 [ biàn zhèng wéi wù zhǔ yì ]
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
社会形态 [ shè huì xíng tài ]
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即一定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具体的历史…
政治文明 [ zhèng zhì wén míng ]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政治成果,包括一定社会政治制度(国体、政体、法律和行政体系等)的…
温故知新 [ wēn gù zhī xīn ]
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体会。《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用以指吸取历史经验,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东真 [ dōng zhēn ]
金 元 之际,蒲鲜万奴 据 辽东 立国曰 大真,历史上亦称 东真,意为东方 女真。参见“东夏”。
画意诗情 [ huà yì shī qíng ]
画意诗情(畫意詩情) 富有诗画的意境、情趣。 朱自清 《<燕知草>序》:“ 杭州 是历史上的名都, 西湖 更为古今 …
纂采 [ zuǎn cǎi ]
采集。《历代诗话续编·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附录 明 毛晋 识语:“惟 唐 史臣 吴兢 ,纂采 汉 魏 以来古乐府词…
侯世禄 [ hóu shì lù ]
明、榆林人。勇敢精悍,为熊廷弼赏识,历宣武总兵、坐事,戍守边疆。李自成为榆林时,固守之,城陷,殉难。见《明史·卷二百…
意识形态 [ yì shí xíng tài ]
指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直接、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手稿 [ shǒu gǎo ]
亲手写的底稿。革命领袖、历史人物或重要著作的手稿,具有重大的文献意义和研究价值。
监知 [ jiān zhī ]
监督主持。《北史·儒林传上·权会》:“会 性恬静,不慕荣势,耻於左宦,固辞。暹 识其意,遂罢荐举。寻追修国史,监知太…
包坨 [ bāo tuó ]
湖北省通山县的传统特色食品,在通山境内有着悠久历史,和北方水饺一样,每到过年时全家人必吃的,寓意团圆的意思。
文献 [ wén xiàn ]
(一)、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革命文献。物理学文献。参考文献。(二)、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文件。
坟史 [ fén shǐ ]
指典籍史书。《魏书·裴延儁传》:“涉猎坟史,颇有才笔。”《新唐书·文艺传中·刘宪》:“时 玄宗 在东宫,雅意坟史。”…
宰柄 [ zǎi bǐng ]
宰相的权柄。《宋史·李纲传上》:“臣无左右先容,陛下首加识擢,付以宰柄,顾区区何足以仰副图任责成之意?”
历史研究 [ lì shǐ yán jiū ]
历史是记录人类有史以来生活的事迹,尤其是记录人类有意义的成就,其记载的方法不仅是按着时间发生先后次序登载,更重要…
爱智 [ ài zhì ]
即哲学。 鲁迅 《坟·人之历史》:“夫 德意志 为学术渊藪, 保罗生 亦爱智之士。” 鲁迅 《科学史教篇》:“而学校…
商善 [ shāng shàn ]
商:shang,汉语汉字,在不同方面有很多意思,常见的有:商业、历史上的商朝、数学术语"商",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
林钟角 [ lín zhōng jiǎo ]
又名商角。燕乐角声七调的第七运。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别乐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第七运林钟角调。”《宋史·律历…
【词语拼音】lì shǐ yì shí
【词语解释】 历史意识指的是把现在生活中的现象与过去的某些现象连接在一起的心智状态,不同于史家们的史观,因史观是史学家们有系统地选择及了解史事的工具。简单来说,历史意识是将社会现象中的一切行为及现象都由时间的面向去考量。比如某一项教育系统的产生,由其现存的状态而对其由原本不存在到现今运作的状态作考量;或者对某个事物作简单的回忆。这种将时间向度放入对事物本身探讨的心理状态,即称为历史意识。
由于将过去与现在事物关连的方式不同,因而也产生出不同形式的历史意识。胡昌智在﹝历史知识与历史变迁﹞一书中引用研究史学及史学理论的当代德国史家余琛(J?rn Rüsen)的观点,将历史意识区分为传统式(traditional)、例证式(exemplary)、演化式(genetic)、以及批判式(critical)等四类。
1. 传统式的历史意识:视时间为人类生活原始状态的不断延续。在此原始状态下,后人不断模仿前人的行为,时间在这些前后行为组成的脉络中显示。这类时间观或即现在与过去的连接方式表现在对所谓「祖传秘方」的看法上。秘方为过去的某个祖先所创,并且世代相传至今。或者女子结婚后冠上夫姓,但未去掉原姓的作为,若就其出于不忘源头的观点而言,即是这类历史意识的表现。
2. 例证式的历史意识:视时间由围绕在一定行为规则的、周而复始重复出现的许多行为所组成。亦即现在的行为与某些特定的行为规则关联起来,同时将这些规则视为可超过时空限制的。譬如司马光的历史工作即是这类典型。他依据心中所界定的某些为君为臣的规则,认为天下政治之道不外君臣都依这些规则行为。他藉着叙述、褒贬史事提出这些标准。所以,凡是以监戒或榜样为出发点所说的故事,或所喊的口号,均属于此类。
3. 演化式的历史意识:认为时间是由各个改变「现状」的行为所组成。亦即时间是由许多改变的行为所组成的脉络。在此所指的改变,指的是新行为或状态中含有旧状态的痕迹,且后者是前者产生的限制及条件。譬如常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或「其来有自」等均是,而持这类历史意识者常会探讨现状的渊源及历史的动向,尤其在面对过去与现在具有互动关联性的关系时,会相信过去的事件而为现今改变的状况提供圆满的说明。
4. 批判式的历史意识:认为时间表现在旧事物、旧行为与革命性的新行为所组成的关系上。但实际上这类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