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礼 [ zá lǐ ]
指古代私人撰著的礼仪著作。《四库全书总目·礼四·辨定祭礼》:“其私家仪注,无可附丽,谨汇为杂礼书一门,附礼类之末,犹…
潮乐族 [ cháo lè zú ]
潮乐族 - 简介 潮乐族是抱着乐观的心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的一类人。 用乐观的心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是潮乐族们对快乐…
女郎 [ nǚ láng ]
指年轻女子不知木兰是女郎。——《乐府诗集·木兰诗》大类女郎也。—&…
锦弦 [ jǐn xián ]
指装饰华美的筝、瑟一类弦乐器。明 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俺只图向春风弄锦絃,趂韶年倒玉杯。”
筒音 [ tǒng yīn ]
竹类管乐术语。笛子的“筒音”,是指:所有 6 个手指(左手 3 个、右手 3 个)全部按住音孔时,所发出的音。
版子 [ bǎn zǐ ]
(一)、即业。古代悬挂钟磬类打击乐器的支架上的横木。《朱子语类》卷八九:“古人居丧废业。业是簨虡上版子。废业,谓不作…
键盘音箱 [ jiàn pán yīn xiāng ]
拼音:jiàn pán yīn xiāng 概述 这些乐器上每个琴键都有固定的音高,因此…
杖鼓曲 [ zhàng gǔ qǔ ]
古乐曲名。用杖鼓伴奏的乐曲。宋 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古曲悉皆散亡,顷年王师南征,得《黄帝炎》一曲於 交趾,乃…
木铎金钟 [ mù duó jīn zhōng ]
木铎与金钟是同一类型的古代的乐器,只是木铎的舌为木制,金钟即金铎,其舌是用金属制成的。
名部 [ míng bù ]
(1).名家著作类。(2).犹名曲。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焕之》:“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
凤箫龙管 [ fèng xiāo lóng guǎn ]
凤箫龙管(鳳簫龍管) 指笙箫一类管乐的吹奏声。 清 黄永 《龙衣舟行》诗:“凤簫龙管穿云去,锦缆牙檣映日月。”
凤箫鸾管 [ fèng xiāo luán guǎn ]
fèng xiāo luán guǎn 凤箫鸾管(鳳簫鸞管) 笙箫之类的吹奏乐。 明 谢谠 《四喜记·大宋毕姻》:“…
汇类 [ huì lèi ]
谓汇总其类。元 马祖常《送简管勾序》:“平易以坦夷,和乐而静专,年弥久而情益真也,时益躓而义愈篤也,如斯而已矣。汇类…
唢呐艺术 [ suǒ nà yì shù ]
拼音:suǒ nà yì shù 简介 唢呐艺术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笙匏 [ shēng páo ]
笙和匏。匏,指笙竽一类的管乐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匏。”
电吉他 [ diàn jí tā ]
一种电子乐器。外形构造类似吉他,而其发声则利用电子电路,放大弦振动的信号,再经由喇叭播送出来。
椎头 [ zhuī tóu ]
椎发。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式。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蛮子朝》:“椎头丑类除忧患,瘇足役夫劳汹涌。”
小槽 [ xiǎo cáo ]
(一)、古时制酒器中的一个部件,酒由此缓缓流出。(二)、指酿酒。(三)、琵琶一类乐器上架弦的格子。亦代指琵琶。
凤凰箫 [ fèng huáng xiāo ]
泛指箫或排箫。参见「凤箫」条。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凤凰箫》:「俗称箫之山口处有节者曰凤凰箫,无节者曰洞箫。此…
音乐学 [ yīn lè xué ]
音乐学是以音乐为中心之科学研究。音乐学成为人文学科的一环开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其所涵盖之范围,依现今一般之说法…
分类补注李太白集 [ fèn lèi bǔ zhù lǐ tài bái jí ]
书名。三十卷。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贇删补。前二十五卷为古赋、乐府、歌诗。后五卷为杂着。见《四库提要·集部·别集类…
骨牌 [ gǔ pái ]
牌类娱乐用具,每副三十二张,用骨头、竹子或乌木等制成,上面刻着以不同方式排列的从两个到十二个点子。
白泰官 [ bái tài guān ]
一个在民间传说中侠客类的人物,智慧超群,又身手敏捷,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广受人民欢迎,在民间广为流传。
歌筒 [ gē tǒng ]
指笛、箫一类的管乐器。 唐 李贺 《谿晚凉》诗:“层岫回岑復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叶葱奇 注:“歌筒,犹歌管,指…
清弦 [ qīng xián ]
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拨动其弦,则发出清亮的乐音。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三:“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絃。” 南朝 宋 …
【词语拼音】lè lèi
【词语解释】 乐类为历代书目「经部」中的一个类别,以收录属于庙堂雅乐类的音乐书籍为主,但亦杂厕后世俗乐曲。
古以易、书、诗、礼、乐、春秋合称六经,但是事实上有「经」的只有易、书、诗、礼、春秋,并不包括乐。有些学者认为乐本无经,只有音乐,日久渐渐不传;但也有学者主张乐本有经,只是亡佚了。姑不论乐经原本如何,就今所知,汉代时已无〔乐经〕传世,但自〔七略〕以来、六艺略中仍立乐类,唯因无古乐经,是以〔汉书艺文志〕所载六家,皆为汉代音乐书籍,而且皆以雅乐为主。
〔隋书经籍志〕以降,仍是沿袭汉代作法,在经部中立乐类,收录音乐方面的书籍。唯自〔七略〕以来,并未对此类的收录范围下一明确定义,再加上乐本就没有古代经典传世,所以收入乐类内的书籍就不再以雅乐为限,民间或文人间的俗乐、在体裁上无论是理论或是乐谱的书籍,均一律纳入乐类中。
这个现象到了宋代有所转变,先是郑樵撰〔通志.艺文略〕,并不把乐隶属于经,而是另外立乐类,与经类是平行地位的。到了南宋末,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虽然采用四分法分类,可是却在经部中不立乐类,而是在子部立音乐类,收录音乐方面的书籍。陈振孙自称他这种分类方法是承自现在已失传的〔郑子敬氏书目〕,(郑子敬名寅,为郑樵族孙),并且在子部音乐类小序中说明他如此分类的理由是:「刘歆、班固……所谓乐六家者,影响不复存矣。窦公之大司乐章,既已见于〔周礼〕,河间献王之乐记,亦已录于〔小戴〕,则古乐已不复有书。而前志相承,乃取乐府教坊琵琶羯鼓之类,以充乐类,与圣经并列,不亦悖乎?」可知在陈氏的分类理念中,乐既已无先秦传下来的经,后世乐书就当降到子部,视为杂艺即可。
明代末年祁承烨编〔澹生堂藏书目录〕,以及清初黄虞稷编〔千顷堂书目〕,都把后世礼书和音乐类诸籍合并成礼乐类。前者置于史部内,后者仍置经部。不过他们强调音乐类书籍皆后代产物的理念则是相同的。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官修〔四库全书〕时,对乐类的处理又有了更进一层的理念。〔四库全书总目〕主要强调的分类标准,不在于所见音乐书籍是先秦以前成汉代以后,而在于每书内容的雅与俗。乐类小序说:「……顾自汉氏以来,兼陈雅俗,艳歌侧调,并隶云韶。于是诸史所登,虽细至筝琶,亦附于经末……悖理伤教,于斯为甚。今区别诸书,惟以辨律吕、明雅乐者,仍列于经;其讴歌末技,弦管繁声,均退列杂艺、词曲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