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峨寺 [ dà é sì ]
拼音:dà é sì 大峨寺简介 峨眉山大峨寺紧挨圣水阁之后,遥不及百步。…
大峨 [ dà é ]
四川 峨眉山 有 大峨、中峨、小峨、大峨 为三峰之一。今游览地即 大峨、主峰 万佛顶 海拔约三千米。
三峨 [ sān é ]
四川 峨眉山 有 大峨、中峨、小峨 三峰,故称 三峨。
哥德式 [ gē dé shì ]
尖塔形建筑,十二世纪时始于法国,其势力风靡全欧约三百年之久,德国可伦大寺及意大利米兰本寺可为此式之代表建筑物。也译作…
业峨 [ yè é ]
高大巍峨。《后汉书·班固传上》:“增槃业峨,登降炤烂。” 李贤 注:“业峨,高也。”
仙峰寺 [ xiān fēng sì ]
寺名。在 四川省 峨眉县 峨眉山。古名 慈延寺,一名 仙峰禅院。创建于 明 万历 间,清 代曾重修。背负危岩,面 华…
僧彻 [ sēng chè ]
唐高僧,住大安国寺,为知玄之高弟。精通诗文、内外之学。懿宗时,赐号净光大师,广明中,黄巢犯阙,扈从入庐峨,不知所终。…
义然 [ yì rán ]
峨然,高大貌。《庄子·天道》:“而状义然。” 郭象 注:“踶跂自持之貌。” 俞樾 《诸子平议·庄子一》:“义当读为峨…
巍峨 [ wēi é ]
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巍峨的群山。巍峨的天安门城楼。
半霄 [ bàn xiāo ]
半空,空中。 宋 范成大 《小峨眉》诗:“ 三峨 参横 大峨 高,奔崖侧势倚半霄。” 元 王逢 《淮安忠武王箭歌题垂…
白龙寺 [ bái lóng sì ]
拼音:bái lóng sì 简介 杭州航坞白龙寺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距今…
峨眉 [ é méi ]
也写作峨嵋、峩眉。山名。在 四川 峨眉县 西南,因山势逶迤,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佛教称为 光明山,道教称为“虚灵…
轲峨 [ kē é ]
高耸貌。 唐 刘禹锡 《插田歌》:“省门高軻峨,儂入无度数。” 宋 陆游 《估客乐》诗:“軻峨大艑望如豆,骇视未定已…
行愿 [ xíng yuàn ]
(一)、佛教语。谓身心修养之境界。唐 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记》:“幢功德甚大,师行愿甚…
雄巍 [ xióng wēi ]
雄伟高大。方志敏《可爱的中国》:“雄巍的 峨嵋,妩媚的 西湖,幽雅的 雁荡。”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
雪蛆 [ xuě qū ]
虫名。大如指,生 阴山 北及 峨嵋山 北,味美,治内热。又名冰蛆、雪蚕。
嵬峩 [ wéi é ]
(一)、亦作“嵬峨”。高大雄伟。(二)、形容声音高亢。(三)、倾侧不稳。形容醉态。
棘署 [ jí shǔ ]
指太常寺,大理寺的别称。
崄峨 [ xiǎn é ]
险峻。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山之在 楚 豫 者虽亦高大,而不如 秦 蜀 之嶮峨。”
大秦寺 [ dà qín sì ]
唐 代所建景教寺,通称 大秦寺。
详刑寺 [ xiáng xíng sì ]
官署名。即大理寺。唐 龙朔 二年改称。《新唐书·百官志三》:“龙朔 二年,﹝大理寺﹞改曰详刑寺。”
巍峨屹立 [ wēi é yì lì ]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屹立,高耸挺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挺立着。
丹棘 [ dān jí ]
(一)、忘忧草的别名。(二)、古代大理寺植棘,因以借指大理寺。
横翠 [ héng cuì ]
(1).呈现翠绿色。 唐 李远 《题桥赋》:“ 铜梁 杳杳以横翠, 锦水 翩翩而逆浪。”(2).指所呈现的翠绿色。 …
棘丞 [ jí chéng ]
旧时掌管刑狱的大理寺丞的别称。 宋 洪迈 《容斋五笔·棘寺棘卿》:“今人称大理为棘寺,卿为棘卿,丞为棘丞。”
【词语拼音】dà é sì
【词语解释】 拼音:dà é sì 大峨寺简介 峨眉山大峨寺紧挨圣水阁之后,遥不及百步。因寺前原有一巨石横卧,唐代著名道学家吕岩题“大峨”二字,为后来寺名之依据。唐大历年间(约公元772年)太常博士仲子陵曾结庐于此,勤于耕读,并写出了《幽兰赋》,该地因而名声大噪。 大峨寺始建于明初,万历年间称福寿庵,清初重建后名大峨庵。康熙中期峨边参将李桢捐资扩建,变庵为寺。乾隆之际又扩建,数重殿宇,气势恢弘。康熙帝曾赐有“洗钵泉初暖,焚香晚更清”联,为寺中之宝。清光绪年间圆明和尚又扩建殿宇数重,楼阁廊庑,崇宏无匹。寺周有许多文人墨客题刻,后面原有三石,其一石名“棋盘石”,传为医药家孙思邈与白水寺高僧茂真在此对弈,“中和”二字由明代诗人高光题,意出《礼记?中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意高度慨括了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 民国29年(公元1940年)普智上人云游归来,率徒行愿,振兴寺院,时属大峨寺下院。寺院前有一塔,传为隋代智者大师衣钵塔。殿前有清澈泉水从石下流出,泉旁巨石上有“大峨”二字,相传为吕洞宾所书,“福寿”二字传为陈抟所书,“神水”二字是明代洪武年间佥都御使张景贤所书。另有“神水通楚”、“云外流春”、“灵陵太妙之天”等碑刻甚多。 临济宗第三十一世破山禅师(1597~1666)曾经在此传法。 寺后原有一株古松,虬枝龙鳞,高十余丈,每晚有天鹅飞来,夜宿古松枝上。古松今已不存。 距寺不远,有两名石,一名“歌凤台”,为春秋时楚狂陆通夫妇结庐隐居处。一名“升仙石”,为后汉高士瞿君武,在峨眉山中得道后,在此石飞升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