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寺 [ nán shān sì ]
(一)、在 福建省 漳州市 南。唐 开元 24年(公元736年)建。寺内 大雄宝殿 巍峨庄严。东殿 净业堂,中有一尊…
十里潜溪 [ shí lǐ qián xī ]
大佛寺风景名胜区总面积共2(五)、5平方公里,由大佛寺景区、十里潜溪景区、南岩寺景区三部分组成。
伊齐辖库 [ yī qí xiá kù ]
清代大理寺正之满洲名。清、梁章钜《称谓录·大理寺·职官·伊齐辖库》:「《皇朝通考》大理寺卿,满字称为阿里哈哈番,汉字…
山门 [ shān mén ]
佛教寺院的大门。因寺院多建在山间而得名。
缙云山 [ jìn yún shān ]
在重庆市西北北碚地区。是华蓥山支脉。山势峻秀,山有九峰,最高峰玉尖峰,海拔1030米。狮子峰前有南朝古寺缙云寺、明建…
峨冠博带 [ é guān bó dài ]
高高的帽子,宽 宽的衣带。古代形容士大夫的装束。后比喻穿着礼服。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必定是峨冠博带 一个名士…
寺卿 [ sì qīng ]
九寺大卿的简称。
普贤 [ pǔ xián ]
佛教菩萨名。梵名为Samantabhadra,也译为“遍吉”。与 文殊菩萨 并称为 释迦牟尼佛 之二胁士。寺院塑像,…
僧首 [ sēng shǒu ]
管理一郡僧尼事务的僧官。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佛寺﹞ 隋 曰道塲, 唐 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在…
皇竹 [ huáng zhú ]
大竹名。《西湖志·物产》:“五云山 云栖寺 夹道多竹,寺内有大竹一竿。国朝 康熙 四十六年,圣祖仁皇帝 南巡幸寺,赐…
圣友寺 [ shèng yǒu sì ]
中国 沿海伊斯兰教三大古寺之一。在 福建 泉州。据现存阿拉伯文石刻记载,建于 北宋 大中祥符 初年。该寺包括寺院、望…
佐棘 [ zuǒ jí ]
古代最高刑狱机关大理寺别称棘寺,因称佐治大理寺刑狱为佐棘。 唐 罗隐 《寄大理徐郎中》诗:“佐棘竟谁同?因思 证圣 …
大林寺 [ dà lín sì ]
(一)、庐山寺庙名。(二)、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宋.沈括《梦溪笔谈》
帕巴拉 [ pà bā lā ]
人名。西藏昌都的绦巴林寺第二任寺主。此后该寺寺主由帕巴拉转世继承,并成为昌都区格鲁派最大的活佛名称。
幡虹 [ fān hóng ]
指寺中长幡。其形长展如虹,故称。 唐高宗 《谒大慈恩寺》诗:“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 唐 赵彦昭 《奉和幸大荐福…
佛殿 [ fó diàn ]
寺院供奉佛像的大殿。
扈通院 [ hù tōng yuàn ]
曹州扈通院为菏泽市区存在的一所规模较大的寺院,魏晋时代已经建立寺院,出现了一大批佛学大师。
龙跧虎卧 [ lóng quán hǔ wò ]
龙跧虎卧(龍跧虎卧) 犹言龙蟠虎踞。喻山势逶迤起伏。 宋 范成大 《小峨眉》诗:“龙跧虎卧起且伏,旁睨 沫水 沱江 …
隆兴寺 [ lóng xīng sì ]
寺名。俗称 正定大佛寺。在 河北省 正定县 城内。创建于 隋 开皇 六年(公元586年)。原名 龙藏寺。宋 时重建后…
萧寺 [ xiāo sì ]
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梁武帝 造寺,令 萧子云 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后因称佛寺为萧寺。
寺棘 [ sì jí ]
大理寺的别称。古代听讼于棘木之下,大理寺为掌刑法的最高机关,故名。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县花聊主管,寺棘且…
神构 [ shén gòu ]
神妙的构造。指寺庙。 南朝 梁简文帝 《大爱敬寺刹下铭》:“八万神构,二四云并。”
相国寺 [ xiàng guó sì ]
历史上著名的寺院。在河南开封市内。原为战国信陵君故宅。北齐时建,名大建国寺,后毁。唐睿宗(相王)重建,改名大相国寺。…
典座 [ diǎn zuò ]
(一)、亦作“典坐”。僧寺职事名。掌管大众斋粥之事。(二)、称掌管寺中杂务的和尚。
梵王宫 [ fàn wáng gōng ]
本指大梵天王的宫殿。泛指佛寺。
【词语拼音】dà é sì
【词语解释】 拼音:dà é sì 大峨寺简介 峨眉山大峨寺紧挨圣水阁之后,遥不及百步。因寺前原有一巨石横卧,唐代著名道学家吕岩题“大峨”二字,为后来寺名之依据。唐大历年间(约公元772年)太常博士仲子陵曾结庐于此,勤于耕读,并写出了《幽兰赋》,该地因而名声大噪。 大峨寺始建于明初,万历年间称福寿庵,清初重建后名大峨庵。康熙中期峨边参将李桢捐资扩建,变庵为寺。乾隆之际又扩建,数重殿宇,气势恢弘。康熙帝曾赐有“洗钵泉初暖,焚香晚更清”联,为寺中之宝。清光绪年间圆明和尚又扩建殿宇数重,楼阁廊庑,崇宏无匹。寺周有许多文人墨客题刻,后面原有三石,其一石名“棋盘石”,传为医药家孙思邈与白水寺高僧茂真在此对弈,“中和”二字由明代诗人高光题,意出《礼记?中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意高度慨括了儒家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 民国29年(公元1940年)普智上人云游归来,率徒行愿,振兴寺院,时属大峨寺下院。寺院前有一塔,传为隋代智者大师衣钵塔。殿前有清澈泉水从石下流出,泉旁巨石上有“大峨”二字,相传为吕洞宾所书,“福寿”二字传为陈抟所书,“神水”二字是明代洪武年间佥都御使张景贤所书。另有“神水通楚”、“云外流春”、“灵陵太妙之天”等碑刻甚多。 临济宗第三十一世破山禅师(1597~1666)曾经在此传法。 寺后原有一株古松,虬枝龙鳞,高十余丈,每晚有天鹅飞来,夜宿古松枝上。古松今已不存。 距寺不远,有两名石,一名“歌凤台”,为春秋时楚狂陆通夫妇结庐隐居处。一名“升仙石”,为后汉高士瞿君武,在峨眉山中得道后,在此石飞升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