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易 [ xìng yì ]
经营求利。 句道兴 本《搜神记》:“昔有 侯光 、 侯周 兄弟二人,亲是同堂,相随多将财物远方兴易。” 句道兴 本《…
维摩病 [ wéi mó bìng ]
《维摩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载:佛在 毘耶离城 庵摩罗园 ,城中五百长者子至佛所请说法时,居士 维摩诘 故意称病不往。…
大誓愿 [ dà shì yuàn ]
佛教指普度一切众生的广大的愿心。《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先发大誓愿,欲度一切众。”亦省作“ 大愿 ”。 清 …
洗漱 [ xǐ shù ]
亦作“ 洗潄 ”。洗脸漱口。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 海盐县 蒋十八 居士、 蒋念二 孺人,日诵《大乘》,断…
智光 [ zhì guāng ]
(1).佛教语。智慧光。《五灯会元·西天祖师·般若多罗尊者》:“﹝ 香至王 ﹞又施无价宝珠……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
惨无人理 [ cǎn wú rén lǐ ]
惨无人理(慘無人理) 犹言惨无人道。 孙中山 《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严刑峻制,惨无人理。任法吏之妄为,丝毫不…
尊者 [ zūn zhě ]
(一)、称辈分或地位高的人。《礼记·丧服小记》:“养尊者必易服,养卑者否。”郑玄 注:“尊谓父兄,卑谓子弟之属。”《…
血战太平洋 [ xuè zhàn tài píng yáng ]
《血战太平洋》是由HBO电视台制作的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迷你剧,被称为另一部HBO的经典战争剧《兄弟连》的姐妹篇…
五教 [ wǔ jiào ]
(一)、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书·舜典》:“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孔 传:“…
敦煌艺术 [ dūn huáng yì shù ]
敦煌艺术 -简介 敦煌艺术亦称为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包括壁画、彩塑、建筑、乐舞、书法艺术等,其中最有名的…
五常 [ wǔ cháng ]
◎ 五常 wǔcháng(1)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指仁、义、礼、…
普贤 [ pǔ xián ]
佛教菩萨名。梵名为Samantabhadra,也译为“遍吉”。与 文殊菩萨 并称为 释迦牟尼佛 之二胁士。寺院塑像,…
受记 [ shòu jì ]
(一)、亦作“受纪”。指接受祭享。《汉书·司马迁传》:“五年而当 太初 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
家肥 [ jiā féi ]
(一)、《礼记·礼运》:“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
只语 [ zhǐ yǔ ]
一句话。 明 王世贞 《与余德甫书》之三:“所刻《芙蓉社吟稿声应録》,即吾二三弟兄隻语无遗失者,足下诚一片有心人也。…
十二分教 [ shí èr fēn jiào ]
佛教将三藏依体裁和内容分成十二类。即一、修多罗(契经),指经典中散文体的经文;二、只夜(应颂),指经典中以诗颂的型式…
三白法 [ sān bái fǎ ]
佛教喻身口意三种净业。《高僧传·遗身·元慧》:“﹝ 会昌 二年﹞归寧 嘉禾,居 建兴寺,立志持三白法…… 乾寧 三年…
具寿 [ jù shòu ]
佛家语。比丘之通称也,旧译作慧命。具有世间寿命及法身慧命二义,师呼弟子、长老呼少年皆用之。《法华玄赞·卷六》:「慧命…
法顺 [ fǎ shùn ]
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俗姓杜,雍州万年县人。为华严宗初祖。十八岁出家,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又称魏禅师)修习禅法。并在庆州…
受岁 [ shòu suì ]
(一)、佛教以每年七月十五日为受岁之日。和尚于夏季安居修学,学毕,增一法腊,故称。《增壹阿含经·善聚品》:“佛告 阿…
刑于 [ xíng yú ]
见“ 刑于 ”。亦作“ 刑於 ”。1.谓以礼法对待。《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郑玄 …
长便 [ zhǎng biàn ]
(1).长远利益。(2).谓长久方便之计。《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走慕家庄沙佗村入舍》:“姐姐寅(夤)夜之间,因何来到此…
智顗 [ zhì yǐ ]
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十八岁…
具支灌顶 [ jù zhī guàn dǐng ]
佛家语。《大日经》三灌顶之一。具足所应之支分,受洒水之灌顶也。此名通于受明灌顶与传法灌顶之二。《大疏演奥钞·卷十》:…
章明 [ zhāng míng ]
昭著;显扬。《管子·版法解》:“使君德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礼义章明。”《国语·越语下》:“用力甚少,而名声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