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臇 [ fú juǎn ]
少汁的鸭肉羹。语出《楚辞·招魂》:“鵠酸臇鳧,煎鸿鶬些。”洪兴祖 补注:“此言以酢浆烹鵠鳧为羹,用膏煎鸿鶬也。”明 …
鲜腴 [ xiān yú ]
新鲜肥美。 唐 王绩 《古意》诗之三:“丰骨输庙堂,鲜腴藉籩簋。” 明 李东阳 《捕鱼图歌》:“无家无业岂足论,但愿…
分我杯羹 [ fēn wǒ bēi gēng ]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戏尘 [ xì chén ]
谓儿戏。语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饟者,尘饭涂羹可以戏…
枭羹 [ xiāo gēng ]
以枭肉制的羹汤。古代夏至日皇帝制之以赐臣下,寓有除绝邪恶之意。
豆羹 [ dòu gēng ]
(一)、用豆粉加水及调料煮或蒸成的糊状食品。(二)、像一豆之羹,比喻微小。
趸愿 [ dǔn yuàn ]
大愿;宏愿。 郭沫若 《沸羹集·学习歌颂不完的伟绩》:“我们爱许趸愿:‘大愿成就,替菩萨改换金身,重修庙宇。’” 郭…
顿羹顿饭 [ dùn gēng dùn fàn ]
烧菜煮饭。顿,通“燉”。《水浒传》第二四回:“那妇人顿羹顿饭,欢天喜地伏侍武松,武松倒过意不去。”《金瓶梅词话》第一…
不毇 [ bù huǐ ]
谓舂米不精。《淮南子·主术训》:“大路不画,越席不缘,大羹不和,粢食不毇。” 高诱 注:“毇,细。”
杂糁 [ zá shēn ]
杂粮。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浮沙羹、宽片粉添些杂糝,酸黄虀、烂豆腐休调啖。”
颁扬 [ bān yáng ]
传扬。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羹墙可晤,构论赞于先师;华衮为荣,兼颁扬乎四配。”
蛋花汤 [ dàn huā tāng ]
菜肴名。鲜蛋去壳打成糊状,加水和作料烧制成的羹汤。因熟后凝成絮状,故称。
调鹄 [ diào hú ]
《楚辞·天问》“缘鵠饰玉”汉 王逸 注:“言 伊尹 始仕,因缘烹鵠鸟之羹,修玉鼎,以事於 汤。
衆口难调 [ zhòng kǒu nán tiáo ]
众人口味不同,很难调和得使大家都满意。亦比喻人多意见多,很难协调统一,使人人都满意。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和傅説…
束緼还妇 [ shù yùn huán fù ]
同“束緼请火”。宋秦观《谢馆职启》:“束緼还妇,虽蒙假借之私;惩羹吹虀,尚虑谴诃之及。”
赪肩 [ chēng jiān ]
肩头因负担重物而发红。 清 王梦篆 《粜官米》诗:“赤脚赬肩日力穷,斸薺作羹无粒食。”
不凿 [ bù záo ]
谓谷未精舂。《左传·桓公二年》:“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杜预 注:“黍稷曰粢,不精凿。”
便炉 [ biàn lú ]
火锅、边炉之类,宜于用羹。《韵府·杂记》:「冬至之日,或遇风寒,多具骨董羮以待客,谓之便炉。」
瓮羹 [ wèng gēng ]
旧时一种面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食店》:“﹝市食﹞亦名亡而实存者,如瓮羹,今号齏麺是也。”
嗔恚 [ chēn huì ]
恼怒。 明 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先生佯为嗔恚也者,孺人便寂然停羹纳笔墨故处而已。”
荤汤腊水 [ hūn tāng là shuǐ ]
荤汤,带荤腥的汤水。腊水,残羹。荤汤腊水指荤腥的剩菜。如:「乡下人家常用荤汤腊水喂猪。」
忆莼鲈 [ yì chún lú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 [ 张翰 ]辟 齐王 东曹掾,在 洛 见秋风起,因思 吴中 蓀菜羹、鱸…
开屯 [ kāi tún ]
谓屯聚人员,开垦荒地。《清史稿·食货志一》:“曩 年羹尧 定议开屯,发北五省徒人能种地往 布隆吉尔 兴垦。”
吴酸 [ wú suān ]
吴 人所调咸酸之味。一说,即榆酱。 宋 陆游 《送子虡吴门之行》诗:“樽酒汝寧嫌 鲁 薄,釜羹翁自絮 吴 酸。”
斑鹧 [ bān zhè ]
即鷓鸪。因其羽毛黑白相杂,故称斑鷓。 清 赵翼 《食田鸡戏作》诗:“抱竿羹成夸大饗,贵过斑鷓玉面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