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下;僚属。
(二)、辅助。
(一)、部下;僚属。
《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以 淮南 初定,转 基 为征东将军,都督 扬州 诸军事,进封 东武侯 。 基 上疏固让,归功参佐。”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九月九日, 温 游 龙山 ,参佐毕集。”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及兵兴之后,始立使额,参佐既众,簿书益繁,百弊之源,自此而始。”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所以当水陆军提督者,皆老成谋略,优长之选。犹备有参佐数员,常与运筹决策以资歷练而审机宜。”
(二)、辅助。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参佐幃幄,大兴王师。” 黄侃 《<新方言>后序》:“盖以大海荡荡,不择细流;不贤识小,所以参左笔削。”
【参的意思】:参(參) cān(ㄘㄢ) (一)、加入在内:参加。参与。参政。参赛。参议。(二)、相间,夹杂:参杂。 详情>
【佐的意思】:佐 zuǒ(ㄗㄨㄛˇ) (一)、辅助,帮助:佐证(证据)。佐餐。(二)、处于辅助地位的人:僚佐。(三 详情>
• 参佐掾属多设解故以避事任。
• 长揖高坐诸将上,纷纷参佐无风流。
• 月影灵娟,天临贵婿,清夜暂回参佐。
• 参佐;三子元总,字叔纲,都省监印。
• 引参佐命,封豫宁县公,邑二千户。
• 刺史王沈集诸参佐,盛论距吴之策,以问九郡吏。
• 洪鼎提出了“红白”靓汤参佐,阴阳互补的底锅方案。
• 周之文母,列于十乱,公主功参佐命,非常妇人之所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