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别人所著的书做校订的工作。
(二)、一部书有两种或几种本子,拿一种做底本,参考其他本子,加以校订。
(一)、参照比较;参照校勘。常指为别人所著之书做校订工作;或以一书的一种本子做底本,参考其他本子加以校订。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覈古今,为之折衷。”《宋史·选举志四》:“削去重复,补其闕漏,参校详议。”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书传述亦有异同例》:“以《齐语》参校,改易之迹显然矣。” 阿英 《版本小言》:“这就有搜集多种版本来互相参校的必要了。”
参校,指参照比较;参照校勘。语出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覈古今,为之折衷。”
to proofread; to revise one or more editions of a text using an authoritative edition as a source book; to editorially revise a text
【参的意思】:参(參) cān(ㄘㄢ) (一)、加入在内:参加。参与。参政。参赛。参议。(二)、相间,夹杂:参杂。 详情>
【校的意思】:校 xiào(ㄒ一ㄠˋ) (一)、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校园。校长。(二)、军衔的一级,在“将” 详情>
• 又以欧阳修本参校,增多三十三篇。
• 汤中参校的历阳、吁江二本,是另外两种本子。
• 厥后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复参校,然始濡毫。
• 本书以耕书屋刊本为底本,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参校。
• 此部恢弘巨著的参、校订者众多,均为当时饱学之士、名公巨卿。
• 到病情恶化的时候,还在借别人的书来参校自己所著之书的是非得失。
• 宋人又另觅得隶古定字体之本子,以相参校,乃有古、今二种字体之伪《古文尚书》。
• 若此者或系夏卿进本原文,或系后人附注,岁远年久,无善本可参校,然要必有所据,非凭臆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