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罪 [ zhǎn zuì ]
斩首之罪。
斩将刈旗 [ zhǎn jiàng yì qí ]
斩将刈旗(斬將刈旗) 同“ 斩将搴旗 ”。《史记·项羽本纪》:“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斩犯 [ zhǎn fàn ]
被判处斩刑的罪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原来这一名斩犯,本来是个富家之子。”
骈斩 [ pián zhǎn ]
一并斩首。明 沉德符《野获编·兵部·武弁报恩》:“盖 玉 与 张文冕 等,俱 瑾 弟一用事羽翼,已駢斩於市久矣。”《…
诛斩 [ zhū zhǎn ]
诛杀;斩杀。《汉书·冯奉世传》:“今 匈奴 郅支单于 杀 汉 使者,亡保 康居 ,都护 延寿 发城郭兵屯田吏士四万餘…
笞罪 [ chī zuì ]
应受笞刑的罪行。《汉书·刑法志》:“当斩右止,乃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賕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復有笞罪者,皆…
买爵 [ mǎi jué ]
汉 制,平民可以用钱财买得爵位或用买得某种爵位的钱财赎罪。《史记·平準书》:“日者,大将军攻 匈奴 ,斩首虏万九千级…
斩立决 [ zhǎn lì jué ]
(一)、见“斩立决”。(二)、明 清 两代刑律称判斩刑而不经秋审、朝审核定便立刻执行为“斩立决”。《檮杌闲评》第二十…
藁砧 [ gǎo zhēn ]
亦作“藳砧”。古代处死刑,罪人席藁伏于砧上,用鈇斩之。鈇、“夫”谐音,后因以“藁砧”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
槀砧 [ gǎo zhēn ]
槀,通“稾”。古代处死刑,有罪者席稾伏于椹(砧板)上,以鈇斩之。鈇与“夫”同音,后因以“槀砧”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
三斩 [ sān zhǎn ]
古代的酷刑。先斩足,次斩腰,后斩首,谓之“三斩”。《晋书·徐嵩载记》:“方成 怒,三斩 嵩,漆其首为便器。”《资治通…
律则 [ lǜ zé ]
犹律条。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贼情汇纂·伪律》:“又伪 燕王 秦日纲 所出告示,亦载应斩罪多款,谓之律则。”
招状 [ zhāo zhuàng ]
罪犯招供的文字记录。《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当下读了招状,大牢内取出二人来,当厅判一个‘斩’字,一个‘剐’字,…
披荆棘 [ pī jīng jí ]
释义 义参「披荆斩棘」。见「披荆斩棘」条。
去草绝根 [ qù cǎo jué gēn ]
释义 义参「斩草除根」。见「斩草除根」条。
洿宫 [ wū gōng ]
(一)、掘毁的宅第。(二)、指掘毁宅第。《资治通鉴·梁武帝普通六年》:“开逆之端,起於 宋维,成祸之末,良由 刘腾,…
用钺 [ yòng yuè ]
(1).使用斧钺。指执行军法。《左传·襄公三年》:“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惧其死,以及 扬干 ,无所逃罪。…
犯由牌 [ fàn yóu pái ]
古代处决罪犯时,公布罪状的牌子或告示。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不能勾金榜上分明题姓字,则落得犯由牌书写名儿。”…
斩锉 [ zhǎn cuò ]
(一)、同“斩剉”。(二)、斩杀并碎割尸体。
除根翦草 [ chú gēn jiǎn cǎo ]
释义 义参「斩草除根」。见「斩草除根」条。
磕叉 [ kē chā ]
(一)、亦作“磕槎”。砍砸斩杀声。(二)、斩杀。
横分 [ héng fēn ]
谓身首分离,斩首。《汉书·梅福传》:“越职触罪,危言世患,虽伏质横分,臣之愿也。” 颜师古 注:“伏质,斩刑也。横分…
刈草除根 [ yì cǎo chú gēn ]
释义 义参「斩草除根」。见「斩草除根」条。
砧锧 [ zhēn zhì ]
亦作“碪礩”。古代斩首或腰斩用的垫板。
刳斮 [ kū zhuó ]
犹斩杀。《宋书·沉攸之传》:“﹝ 顺帝 ﹞遣 攸之 长子司徒左长史 元琰 齎 废帝 刳斮之具以示 攸之。”《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