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寺 [ guó zǐ sì ]
国子寺为北齐主管中央官学之行政机关,隋因之,文帝时改为国子学,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参见「国子监」)。 据〔北齐书…
萧寺 [ xiāo sì ]
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梁武帝 造寺,令 萧子云 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后因称佛寺为萧寺。
稽任 [ jī rèn ]
考绩。 宋 王安石 《国子监直讲商传可光禄寺丞制》:“有司稽任,当以劳迁。”
僧猛 [ sēng měng ]
隋高僧,泾阳段氏之子,文帝召至京,居兴善寺,授号隋国大统三藏法师。开皇中,于云华寺入寂。见《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浃浃 [ jiá jiá ]
沾湿的样子。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四首之四:「浃浃泥污人,听听国多狗。」
相国寺 [ xiàng guó sì ]
历史上著名的寺院。在河南开封市内。原为战国信陵君故宅。北齐时建,名大建国寺,后毁。唐睿宗(相王)重建,改名大相国寺。…
白马寺 [ bái mǎ sì ]
汉代佛寺。始建于永平十一年(68)。位于河南洛阳。是中国最早的佛寺。现存寺院建筑为清代重修。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桑耶寺 [ sāng yē sì ]
桑耶寺sāng yē sì 桑耶寺(藏语:bsam yas gtsug lag khang)又名存想寺、无边寺,位于…
龙藏寺碑 [ lóng cáng sì bēi ]
《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的简称。隋碑,张公礼撰,正书。书法遒丽宽博,为我国名碑之一。碑在河北省正定县龙藏寺…
大相国寺 [ dà xiàng guó sì ]
在今河南开封市。本北齐大建国寺,天保六年建,后废。唐为歙州司马郑审宅,旋施僧重建寺。唐睿宗以旧封相王,赐额改名相国寺…
俶建 [ chù jiàn ]
建造;建立。唐 许登《润州福兴寺碑》:“福兴寺,梁 大同 二年之俶建也。”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一:“当洪基俶建…
貂寺 [ diāo sì ]
太监的别称。因太监的帽子以貂尾为饰,故称。寺,寺人。
隆兴寺 [ lóng xīng sì ]
寺名。俗称 正定大佛寺。在 河北省 正定县 城内。创建于 隋 开皇 六年(公元586年)。原名 龙藏寺。宋 时重建后…
圣友寺 [ shèng yǒu sì ]
中国 沿海伊斯兰教三大古寺之一。在 福建 泉州。据现存阿拉伯文石刻记载,建于 北宋 大中祥符 初年。该寺包括寺院、望…
灵龛 [ líng kān ]
(1).指佛寺。 南朝 梁 孔焘 《往虎窟山寺》诗:“前驱闻凤管,后乘跃龙驂。爰游非逸豫,幽谷有灵龕。” 唐 李华 …
释本悟 [ shì běn wù ]
字真空,嵩明邵甸秦氏之子,儿童时代即披剃于普贤寺,后居昆明妙湛寺,今妙湛寺尚有塔铭。
开元寺 [ kāi yuán sì ]
(1).寺名。在 福建省 泉州市 ,始建于 唐 垂拱 二年。(2).寺名。 唐玄宗 开元 年间,令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
西林 [ xī lín ]
(一)、西面的树林。(二)、寺名。在江西省星子县庐山麓,与东林寺相对,晋太原中僧慧永建。后因以泛指寺院。
慈恩寺 [ cí ēn sì ]
唐 代寺院名。旧寺在 陕西 长安 东南 曲江 北,宋 时已毁,仅存 雁塔(大雁塔)。今寺为近代新建,在 陕西省 西安…
十王宅 [ shí wáng zhái ]
唐玄宗 诸子年长封王之后所共居的大宅。宅在 长安 安国寺 东。宋 王溥《唐会要·诸王》:“先天 之后,皇子幼则居内。…
西敏寺 [ xī mǐn sì ]
英国伦敦的哥德式教堂。位于国会议事厅附近,为爱德华忏悔王(Edward the Confe-ssor)所建,亨利一世…
升极 [ shēng jí ]
登极;即帝位。《旧唐书·裴耀卿传》:“及 睿宗 升极,拜国子主簿。”唐 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 妙喜…
僧盖 [ sēng gài ]
南齐女尼,赵国田氏之女,幼时出家,居彭城华林寺,永明中,移居禅基寺。见《比丘尼传》。
皇竹 [ huáng zhú ]
大竹名。《西湖志·物产》:“五云山 云栖寺 夹道多竹,寺内有大竹一竿。国朝 康熙 四十六年,圣祖仁皇帝 南巡幸寺,赐…
国忌行香 [ guó jì xíng xiāng ]
逢帝后忌辰,在寺观设斋焚香。宋王溥《唐会要·忌日》:“其京城及天下州府诸寺观,国忌行香,一切仍旧。”《资治通鉴·唐懿…
【词语拼音】guó zǐ sì
【词语解释】 国子寺为北齐主管中央官学之行政机关,隋因之,文帝时改为国子学,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参见「国子监」)。
据〔北齐书.孝昭帝纪〕,皇建元年(560)八月甲午,诏国子寺可备立官属,依旧置生,讲习经典,岁时考试。又〔隋书.百官志〕,后齐官制,国子寺,掌训胄子。祭酒一人,亦置功曹、五官、主簿、录事员。领博士、助教十人,学生七十二人;太学博士十人,助教二十人,太学生二百人;四门学博士二十人,助教二十人,学生三百人。
隋初,承北齐制,据〔隋书.百官志〕载,国子寺〔原隶太常〕,祭酒(一人),属官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太学、四门各三百六十人、书四十人、算八十人)等员。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国子寺罢隶太常,又改寺为学。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作者:周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