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思明 [ shǐ sī míng ]
人名。(?~公元761)本名窣干,唐玄宗赐名思明,为唐朝宁州的夷人,突厥族。骁勇有才略,安禄山起兵造反时,史思明受命…
保寿 [ bǎo shòu ]
保延寿命也。唐、卢肇〈汉堤〉诗:「贻于襄人,愿保厥寿。」
英乂 [ yīng yì ]
(一)、才智突出。(二)、指才智突出的人。
旷瘝 [ kuàng guān ]
(一)、《书·冏命》:“非人其吉,惟货其吉,若时瘝厥官。”蔡沉集传:“言不于其人之善,而惟以货贿为善,则是旷厥官。”…
八合识 [ bā hé shí ]
蒙古语中的突厥语借词,义为师父,源于古汉语“博士”。常见于 元 代典籍。《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三五年盩厔重阳万寿宫圣…
汗八里 [ hàn bā lǐ ]
元 代的 大都(今 北京市)突厥语称之为“汗八里”。意为大汗之城、汗城。鲍昌《庚子风云》第二部第二七章:“大元 一统…
奚国 [ xī guó ]
唐 时 奚 族所建之国。《旧唐书·北狄传·奚》:“ 奚国 ,盖 匈奴 之别种也,所居亦 鲜卑 故地,即 东胡 之界也…
花剌子模 [ huā là zǐ mó ]
国名。在今基华之地,唐书称为「货勒自弥」,宋代突厥族建国于此,初为塞尔柱朝的外藩,后灭塞尔柱,并有波斯之地,势甚强,…
诸戎 [ zhū róng ]
古代称众少数民族。《国语·晋语七》:“五年,诸 戎 来请服。”《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地东与 松、茂、巂 接,南极…
突审 [ tū shěn ]
突击审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突审。
兵人 [ bīng rén ]
士兵。《三国志·吴志·孙晧传》“东观令 华覈 等固争,乃还”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江表传》:“行遇大雪,道涂陷坏,…
突出 [ tū chū ]
(一)、冲出:突出重围。(二)、鼓出来:悬崖突出。突出的颧骨。(三)、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成绩突出。(四)、使超过一…
三突出 [ sān tū chū ]
“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文艺创作塑造人物的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
存育 [ cún yù ]
抚慰存恤。《隋书·北狄传·突厥》:“朕以 启明 诚心奉国,故亲至其所。明年当往 涿郡 。尔还日,语 高丽王 知,宜早…
供馈 [ gōng kuì ]
亦作“ 供餽 ”。供应。《西京杂记》卷四:“此资业之厚,何供馈之偏耶?”《周书·异域传上》:“及 杨忠 与 突厥 伐…
重踝 [ zhòng huái ]
谓双重足踝。《北齐书·文宣帝纪》:“﹝ 文宣皇帝 高洋 ﹞鳞身,重踝,不好戏弄,深沉有大度。”《北齐书·范阳王绍义传…
金镞箭 [ jīn zú jiàn ]
饰以金箭头之箭。常用为信契。《周书·异域传下·突厥》:“其徵发兵马,科税杂畜,輒刻木为数,并一金鏃箭,蜡封印之,以为…
盐杖 [ yán zhàng ]
(一)、打鼓的一种谱子。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施肩吾》:“隋曲有《疏勒盐》,唐曲有《突厥盐》、《阿鹊盐》。或云:关中…
暴起行凶 [ bào qǐ xíng xiōng ]
突然出手打人或杀人。
慎初 [ shèn chū ]
戒慎于事情发生之初。语本《书·蔡仲之命》:“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唐 陆贽《兴元论解姜公辅状》:“夫小者大之渐,…
突破 [ tū pò ]
(一)、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突破封锁。突破防线。突破敌人阵地。(二)、打破(困难、限制等):突破难关…
土耳其语 [ tǔ ěr qí yǔ ]
土耳其的共通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通行于土耳其、塞普勒斯、前苏联和东南欧及近东某些地区。其中吸收了许多阿拉伯…
噪聚 [ zào jù ]
喧嚣群集。唐德宗《西平王李晟东渭桥纪功碑》:“贼 泚 畜姦,覷隙乘便,饵诱贪卒,扇结暴徒,伺其不虞,譟聚犯闕。”《资…
佼佼者 [ jiǎo jiǎo zhě ]
美好、突出的人物。
疾雷不及掩耳 [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词语拼音】tū jué rén
【词语解释】 突厥人 tū jué rén 突厥是中亚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现在全球约有1.3亿操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人的分布在土耳其、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详细解释 简介 “突厥”一词分广义和狭义。狭义足专指公元6-8世纪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建立突厥汗同的突厥族; 广义则包括突厥、铁勒诸部。根据17世纪成书的《突厥语辞典》,意为“最成熟的兴旺之时”。突厥人属于中亚民族,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为西方的阿拉米字母拼写。突厥人创造文字,开北方民族之先河,遗字散见于阴山和乌兰察布草原的岩画和蒙古国的碑刻上。 突厥人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住在现今中国西北地区。公元6世纪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属柔然族。西魏时首领土门连续败铁勃,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辽海,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攻灭东突厥,显庆四年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 突厥语族 突厥语族是由关系密切的诸语言组成的语族,属阿尔泰语系(另外还有蒙古语族、通古斯满语族)。突厥诸语言的显着特点是结构一致,彼此相似,只有楚瓦什语和雅库特语有较大歧异。它们若与8世纪突厥语碑铭相比时,变化不大(这是相对于印欧诸语言的情况来说),那些碑铭是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谷及苏联叶尼塞河附近发现的。根据历史地理原则,现代突厥诸语言可分类如下: 1.东南语支(察合台语支或维吾尔语支),包括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裕固语(又称撒里畏兀尔语)、撒拉语。 2.西南语支(为古思语支或土库曼语支),包括土耳其语(奥斯曼土耳其语)、加告兹语、土库曼语、阿塞拜疆语以及伊朗境内与阿塞拜疆语相近的诸方言。 3.西北语支(基普查克语支),包括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卡拉卡尔帕克语、诺盖语、库梅克语、巴什基尔语、鞑靼语、卡拉伊姆语、卡拉恰伊-巴尔卡尔语。 4.东北语支(阿尔泰语支),包括图瓦语、哈卡斯语、阿尔泰语(卫拉特语)。 5.哈拉伊语,与其它突厥语歧异很大,通行于伊朗。 6.雅库特语,有时也被划入东北语支。 7.楚瓦什语,因与其它突厥语差别极大(有许多古老特征),有时被看作阿尔泰诸语言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