髡缁 [ kūn zī ]
亦作“髠緇”。指僧尼。僧人穿黑衣,故称。
野僧 [ yě sēng ]
(一)、山野僧人。(二)、为僧人自谦之称。
僧伽婆罗 [ sēng gā pó luó ]
梁之高僧,扶南国人。一名僧养,又僧铠,通数国语言。天监中,武帝厚遇之,译有《阿育王经》、《解脱道论》等,见《续高僧传…
灰身泯智 [ huī shēn mǐn zhì ]
灰身泯智 见“ 灰身灭智 ”。
王氏子 [ wáng shì zǐ ]
《南史·王僧虔传》:“僧虔 金紫光禄大夫 僧绰 弟也。父 曇首,与兄弟集会子孙,任其戏适。
心智 [ xīn zhì ]
心思智慧他心智聪颖
大知 [ dà zhī ]
有大智慧的人。知,同“智”。
知巧 [ zhī qiǎo ]
(一)、智慧技巧。(二)、智谋巧诈。
判录 [ pàn lù ]
僧官之名。清、梁钜章《称谓录·僧官·判录》:「《松漠纪闻》:『胡俗,僧职有正、副判录,或呼为司空。』。」
智慧度 [ zhì huì dù ]
是“智慧度”,而不单纯是智慧。
僧只粟 [ sēng zhī sù ]
北魏制,输纳僧只户之粟,见「僧只户」条。
杯影 [ bēi yǐng ]
指僧人的行踪。杯,杯渡,借以美称僧人。
僧相 [ sēng xiàng ]
僧之形相。宋、释赞宁《宋高僧传·卷七》:「一行所作通神,定僧相之法王,人形之菩萨。」
象驭 [ xiàng yù ]
指高僧。佛教称高僧为“法门龙象”,故名。
僧兵 [ sēng bīng ]
古代从军的僧侣或武装的僧侣集团。
招提 [ zhāo tí ]
(一)、梵语。音译为“拓斗提奢”,省作“拓提”,后误为“招提”。其义为“四方”。四方之僧称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称为招…
智者 [ zhì zhě ]
有智谋或智慧过人的人
偏智 [ piān zhì ]
谓才智有所偏,才智不足。
人身牛 [ rén shēn niú ]
指无闻无智之愚人,即有人之形,而无人之智慧,如牛也。《智度论·卷五》:「无闻亦无智,是名人身牛。」
孔子说水 [ kǒng zǐ shuō shuǐ ]
“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知以藏往 [ zhī yǐ cáng wǎng ]
知:通“智”,机智。机智则善于积累往日的经验,以为来日的借鉴
上智 [ shàng zhì ]
(一)、上等智慧。(二)、指大智之人。
法炬 [ fǎ jù ]
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如火炬,能照明黑暗的世间。 南朝 梁简文帝 《重请御讲启》:“智林法炬,人人竝持。四忍五明,家…
僧曹 [ sēng cáo ]
管理僧尼事务的官员,由僧人担任。《魏书·释老志》:“下司因习而莫非,僧曹对制而不问。其於污染真行,尘秽练僧,薰蕕同器…
僧帽 [ sēng mào ]
僧侣之冠帽。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僧帽》:「自释迦以金缕僧伽黎衣相传,故其衣有无垢忍辱之名,其帽未之前闻,谅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