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民 [ tǔ mín ]
土人;当地人。《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五年》:“巴 蜀 流民布在 荆 湘 间,数为土民所侵苦。”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
风土民情 [ fēng tǔ mín qín ]
一地的乡土风俗。如:「这小镇的风土民情十分淳朴。」也作「风土人情」。
土瘠民贫 [ tǔ jí mín pín ]
土地贫瘠,人民贫穷。
土俗民情 [ tǔ sú mín qíng ]
地方的风俗习惯。《通俗常言疏证.朝署.土俗民情》引〈魏际瑞家书〉:「我乃悉览名山大川、城郭都市、土俗民情,不费一物,…
广土众民 [ guǎng tǔ zhòng mín ]
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
土族民歌 [ tǔ zú mín gē ]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
安土息民 [ ān tǔ xī mín ]
安定社会秩序,让人民休养生息。
本土 [ běn tǔ ]
(一)、乡土;原来的生长地:本乡本土。(二)、指殖民国家本国的领土(对所掠夺的殖民地而言)。也指一个国家固有的领土。
佃农 [ diàn nóng ]
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租土地耕种的人
地广人众 [ dì guǎng rén zhòng ]
土地广阔,人民众多。
地瘠民贫 [ dì jí mín pín ]
土地瘠薄,人民贫穷。
制土 [ zhì tǔ ]
谓按土地肥硗而列其等差。《国语·鲁语下》:“先王制土,籍田以力,而砥其远邇。” 韦昭 注:“制土,制其肥磽以为差也。…
土地国有 [ tǔ dì guó yǒu ]
一种土地改革。凡山林、沼泽、水利、矿场等土地,都归公家所有,由公家管理开发,以达成土地国有而民用、国有而民享的目的。
公地 [ gōng dì ]
(一)、政府所拥有或控制的土地。(二)、公民共有的土地。
下葬 [ xià zàng ]
把灵柩埋到土里(有的民族不用棺材,指把遗体埋到土里)。
司地 [ sī dì ]
掌管有关土地人民的事务。
分佃 [ fēn diàn ]
封建社会中,占有土地的封建主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这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土法 [ tǔ fǎ ]
民间沿用的方法:土法打井。
基马尔革命 [ jī mǎ ěr gé mìng ]
基马尔领导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面临亡国的危机。1919年5月,希腊军队占领土耳其天然良港伊…
三无农民 [ sān wú nóng míng ]
无土地、无工作、无社保的农民,这些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由于土地被工业开发区或被城市建房所征用,已变成没有土地的农…
退佃 [ tuì diàn ]
地主收回租给农民种的土地。
地堰子 [ dì yàn zǐ ]
北方的很多丘陵地带,农民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将一面坡的土地,用石头块垒成挡土墙,使土地变成梯田。
空土 [ kōng tǔ ]
《书·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孔 传:“冬官卿主国空土。”唐 人因以“空土”作司空的别称。
抽地 [ chōu dì ]
地主收回原来租给农民的土地。
泥塑 [ ní sù ]
民间工艺,用黏土捏成各种人物形象。也指用黏土捏成的工艺品。
【词语拼音】tǔ mín
【词语解释】土人;当地人。《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五年》:“巴 蜀 流民布在 荆 湘 间,数为土民所侵苦。”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三:“纯之 以药救人无数,仍刻其方以示土民。”《清史稿·食货志一》:“广西 庆远府 归流土民百七十九名,汇入 宜山 籍。”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三讲:“说到这些 三苗,也是 中国 当日原有的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