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莎兰 [ lù shā lán ]
室静兰香 [ shì jìng lán xiāng ]
安静的居室内有兰花吐露芬芳。
露申辛夷 [ lù shēn xīn yí ]
露申,或作露甲,即瑞香花。辛夷,一名木笔,现在多用作木兰的别称。
青秋 [ qīng qiū ]
喻指雉尾间的青色羽毛。《文选·潘岳<射雉赋>》:“青鞦莎靡,丹臆兰綷。” 徐爰 注:“鞦,夹尾间也……言雉尾间青毛如…
戾莎 [ lì shā ]
一种可染紫色的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尃结缕,欑戾莎,揭车衡兰,稾本射干。”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草,可…
辛夷 [ xīn yí ]
香木名,指木兰露申辛夷。——《楚辞·屈原·涉江》
窠窠 [ kē kē ]
犹簇簇,团团。聚集貌。 唐 陈翥 《金钱花》诗:“裊露牵风夹瘦莎,一星星火遍窠窠。” 五代 尹鹗 《拨棹子》词:“窠…
鹤露 [ hè lù ]
白露以后的露水。 南朝 梁 庾肩吾 《答武陵王赉绢启》:“遂使鹤露宵凝,轻絺立变;鴈风朝急,治服成温。” 清 王宾 …
夕英 [ xī yīng ]
语本《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指晚间开的花。
霜露之悲 [ shuāng lù zhī bēi ]
霜露之悲 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
培根论 [ péi gēn lùn ]
一种主张莎士比亚的剧本原是法兰西斯.培根所作的说法。持此论者,认为莎士比亚只是个未受多少教育的乡巴佬,不可能写出这么…
虹腰 [ hóng yāo ]
虹的中部。 清 纳兰性德 《齐天乐·洗妆台怀古》词:“露脚斜飞,虹腰欲断,荷叶未收残雨。”
莎士比亚三维肖像 [ shā shì bǐ yà sān wéi xiào xiàng ]
一些英国科学家借助电脑三维技术再现400多年前莎士比亚的面部形象。这幅莎士比亚三维肖像画是第一副展示莎翁真实面容的作…
漙漙 [ tuán tuán ]
露多貌。一说为露珠圆貌。《诗·郑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毛 传:“漙漙然盛多也。”唐 许浑《酬康州韦侍御同年》诗:…
卡萨布兰卡 [ kǎ sà bù lán kǎ ]
美国故事片。华纳影片公司1942年摄制。朱·爱泼斯坦、菲·爱泼斯坦编剧,迈·寇蒂斯导演,亨弗莱·鲍嘉、英格丽·褒曼主…
烟露 [ yān lù ]
烟雾露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岐伯 曰:‘风温春化同……燥清烟露秋化同。’” 南朝 梁 江淹 《萧上铜钟芝草…
踣籍 [ bó jí ]
死伤枕藉。籍,通“ 藉 ”。 唐 于公异 《李晟收复西京露布》:“贼方土崩,我乃霆击,乘其踣籍,遂至於 上兰 。”
莎丽服 [ shā lì fú ]
莎丽服是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妇女的一种传统服装,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莎丽服是举行宗教仪…
泪盘如露 [ lèi pán rú lù ]
汉朝建章宫前有很高的铜人,手中托着铜的盛露盘,称为「捧露仙人」。魏明帝时,要把铜人搬到洛阳去,才拆下盛露盘,铜人眼中…
皋兰 [ gāo lán ]
(一)、亦作“皐兰”。泽边的兰草。《楚辞·招魂》:“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皐兰被径兮斯路渐。”三国 魏 阮籍《咏怀》…
餐英 [ cān yīng ]
亦作“飡英”。《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后世咏菊时遂用“餐英”为典故,隐寓高洁之意。
露节 [ lù jié ]
(1).持节。意谓施令、执法。 南朝 梁简文帝 《和武帝宴》之二:“军门初露节,步陈始分旗。” 北周 庾信 《周大将…
露草 [ lù cǎo ]
(一)、沾露的草。唐 李华《木兰赋》:“露草白兮山凄凄,鹤既唳兮猿復啼。”宋 黄机《六州歌头·岳总干櫽括上吴荆州启以…
理性主义 [ lǐ xìng zhǔ yì ]
一种哲学思想,盛行于欧洲大陆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反对权威,主张凡事要用理性来判断,而此种能力是天生的,…
钿扇 [ diàn shàn ]
(1).镶嵌金、银、玉、贝等物的团扇。 清 吴伟业 《画兰曲》:“度曲佳人遮鈿扇,知书侍女下琼钩。”(2).多比喻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