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尸 [ fù shī ]
(一)、亦作“覆尸”。尸体倒地。多指被杀或被杀者。(二)、见“覆尸”。
傧尸 [ bīn shī ]
古代祭祀时引导尸谓之儐尸。尸,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
万里行尸 [ wàn lǐ xíng shī ]
尸体被赶尸人赶着行走。
肆鬯 [ sì chàng ]
陈尸设鬯。为古浴尸之礼。
支骸 [ zhī hái ]
肢体骸骨。谓尸体。《后汉书·质帝纪》:“又兵役连年,死亡流离,或支骸不敛,或停棺莫收,朕甚愍焉。”
暴骸 [ bào hái ]
(一)、暴露尸骸。《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若此而不得,则臣请輓尸车而寄之于国门外宇溜之下……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
尸禄素飡 [ shī lù sù cān ]
尸禄素飡 见“ 尸禄素餐 ”。
行尸走骨 [ xíng shī zǒu gǔ ]
行尸走骨 见“ 行尸走肉 ”。
浮尸 [ fú shī ]
(1).漂在水上的尸体。 前蜀 韦庄 《汴堤行》诗:“朝见西来为过客,暮看东去作浮尸。” 巴金 《复仇·爱的摧残》:…
尸解仙 [ shī jiě xiān ]
尸解而成仙的仙人称为尸解仙。
焚尸扬灰 [ fén shī yáng huī ]
焚尸扬灰(焚尸揚灰) 见“ 焚骨扬灰 ”。
枯骴 [ kū cī ]
肉未烂尽的尸骸。亦泛指尸骸。
尸陀林 [ shī tuó lín ]
同“ 尸陀林 ”。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招羣徒众,入尸陀林,以饼裹腐尸肉而食。”亦作“ 尸陁林 ”。梵语的…
传尸 [ chuán shī ]
(一)、亦作“传尸”。犹转尸。谓死无葬所。(二)、中医称肺结核症。旧题汉华佗《华氏中藏经》有《传尸论》篇。(三)、见…
祼尸 [ guàn shī ]
对尸主行灌礼。尸,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湿润期 [ shī rùn qī ]
扩散期开始,被血红蛋白染色的液体就渗入组织间,至第二天后更加明显,不仅渗入组织间隙,而且渗入组织细胞内,使组织着色,…
宾尸 [ bīn shī ]
周代贵族在祭祀祖先的次日,为了酬谢尸的辛劳,设酒食请尸来吃,叫做宾尸。
尸骨 [ shī gǔ ]
尸体腐烂后留下的骨架丈夫尸骨未寒,我不能再嫁,又称“尸骸”
女尸 [ nǚ shī ]
(1).古代神话传说中帝女之尸。(2).泛指女人的尸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及视女尸,已化为狐。”(…
衅尸 [ xìn shī ]
古代丧礼以鬯酒涂尸,谓之“衅尸”。
妥尸 [ tuǒ shī ]
引尸就坐。尸,代表亡灵受祭的活人。
用尸 [ yòng shī ]
“尸”是神像。古代祭祀时,用臣下或死者的晚辈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称为“用尸”。《礼记·曾子问》:“孔子 曰:‘…
神怒人怨 [ shén nù rén yuàn ]
神怒人怨 谓人人怨恨愤怒。《南史·傅縡传》:“兆庶流离,转尸蔽野,货赂公行,帑藏损耗,神怒人怨,众叛亲离。”
尸丧 [ shī sàng ]
(一)、尸体失落。(二)、尸体;遗体。(三)、主持丧事。
尸亲 [ shī qīn ]
(一)、同“尸亲”。《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知县见二人死了,责令尸亲前来领尸。”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人命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