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冲 [ shān chōng ]
〈方〉三面环山的狭长平地。冲(chōng)。
三茅君 [ sān máo jūn ]
道家传说中的三神仙,即 茅盈 及其弟 茅固、茅衷。据传为 汉景帝 时 咸阳 人,先后隐 句曲山(后名 三茅山,简称 …
阿里山 [ ā lǐ shān ]
在台湾省本岛西部、玉山以西。南北走向,长百余千米。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森林茂密,有三千年古红桧树,号称“神木…
三易 [ sān yì ]
(一)、《连山》、《归藏》、《周易》的合称。(二)、三种容易之事。“三易”所指,随文而异。(三)、三次变换。
诸资 [ zhū zī ]
传说中的水名。《山海经·西山经》:“西南三百八十里,曰 皋涂之山 , 蔷水 出焉,西流注于 诸资之水 。”
三十六峰 [ sān shí liù fēng ]
在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上有三十六峰。指福建省崇安县的武夷山。
云根 [ yún gēn ]
(一)、深山云起之处。(二)、山石。(三)、道院僧寺。为云游僧道歇脚之处,故称。
峨嵋山 [ é méi shān ]
山名。因为两座山峰相对似眉而得名。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其脉自岷山分出,蜿蜒南来,至县境突起三峰,称为「三峨」,形势峻…
景山 [ jǐng shān ]
(一)、大山;高山。《诗·鄘风·定之方中》:“望 楚 与 堂,景山与京。”毛 传:“景山,大山。”晋 成公绥《啸赋》…
三十六峯 [ sān shí liù fēng ]
(一)、.在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上有三十六峰。唐李白《赠嵩山焦炼师》诗序:“余访道少室,尽登三十六峯。”唐高适《别杨…
三浴三薰 [ sān yù sān xūn ]
同“三衅三浴”。唐 韩愈《答吕毉山人书》:“方将坐足下,三浴而三薰之,听僕之所为,少安无躁。”
射的 [ shè de ]
(一)、用箭射靶。(二)、指箭靶。(三)、山名。
峻岭崇山 [ jun4 lǐng chóng shān ]
高峻陡峭的山岭。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三.周明老》:「疾风暴雨悲游子,峻岭崇山非故乡。」也作「高山峻岭」、…
弇州 [ yǎn zhōu ]
(一)、地名。(二)、古代传说中的山名。(三)、明王世贞的别号弇州山人的省称。
青苍 [ qīng cāng ]
(一)、深青色。常用以形容树色、山色、天色、水色等。(二)、借指山林。(三)、借指天。
彫棠 [ diāo táng ]
植物名。《山海经·中山经》:“又北三十五里,曰 阴山 ……其中多彫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食之已聋。”
芒砀 [ máng dàng ]
(一)、大而多貌。(二)、广阔无边。(三)、芒山、砀山的合称。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南,与河南省永城县接界。
雕棠 [ diāo táng ]
植物名。《山海经·中山经》:“又北三十五里,曰 阴山 ……其中多彫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食之已聋。”
楚山 [ chǔ shān ]
(一)、山名。即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有抱玉岩,相传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于此。(二)、山名。即商山…
柏谷山 [ bǎi gǔ shān ]
在今 山西省 长治市 北,与 太行山、王屋山 相接。因山多柏树,故称。相传为 神农 尝百谷处。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
丁览 [ dīng lǎn ]
三国吴、山阴人,字孝连,喜洁净。孙权器重之。见《三国志·卷五十七》。
黑茶山 [ hēi chá shān ]
黑茶山古称合查山,位于山西省兴县城东60公里的东会乡,呈南北延伸之势,屹立于吕梁山脉中北部,主峰海拔220(三)、8…
佛岩 [ fó yán ]
山名,在四川省仁寿县东,一名佛龛山。有唐欧阳询所书磨崖碑。山有三石像,背虚,面岩,俗称倒坐寺。
嵩高 [ sōng gāo ]
(一)、即嵩山。(二)、高峻。(三)、崇高;尊贵。
仙山 [ xiān shān ]
(一)、仙人居住的山。唐 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三乡 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词语拼音】sān shān
【词语解释】(一)、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晋 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则 瀛洲 也。”唐 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宋 苏轼《奉和陈贤良》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清 黄遵宪《和沉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横纵六里听 张仪。”
(二)、福州 的别称。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东有 九仙山,北有 越王山,故 福州 又称 三山。见 宋 曾巩《道山亭记》。元 萨都剌《入闽过平望驿》诗:“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
(三)、冠名。唐 李群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元 郭珏《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明 费信《星槎胜览·占城国》:“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
(四)、指三山骨。唐 元稹《望云骓马歌》:“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宋 黄庭坚《次韵宋楙宗僦居甘泉坊书怀》:“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三山骨”。
(五)、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郭沫若《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萧华《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