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黄 [ zhè huáng ]
(一)、用柘木汁染的赤黄色。自隋唐以来为帝王的服色。(二)、指柘黄袍。(三)、柘木上所生的木耳。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鵚鹙 [ tū qiū ]
一种凶猛贪残的水鸟。状似鹤而大,青苍色,长颈赤目,头颈皆无毛,好吃鱼、蛇等。
减色 [ jiǎn sè ]
指事物的精彩程度降低:原定的一些节目不能演出,使今天的晚会减色不少。
怒目而视 [ nù mù ér shì ]
怒目而视(怒目而視) 圆睁着眼睛怒视对方。《三国演义》第三回:“时 李儒 见 丁原 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
蓝色康桥 [ lán sè kāng qiáo ]
蓝色康桥地处兴隆台辽河油田住宅区繁华地段,是盘锦目前最大的住宅小区。
触受 [ chù shòu ]
触及,遭受。 清 汪价 《<三侬赘人广>自序》:“四人启户而视,触受风色,心目迷眩,一时俱到。”
练色 [ liàn sè ]
(一)、美色。汉 枚乘《七发》:“练色娱目,流声悦耳。”(二)、指修练得道者的美好容色。《文选·左思<魏都赋>》:“…
樝子 [ zhā zǐ ]
落叶小灌木,茎高一二尺,叶倒卵形,春日开花,黄赤色,实圆,色微黄,甚酸,一名木桃。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樝…
干色 [ gàn sè ]
(一)、犹犯颜。色,指对方的脸色。《汉书·叙传下》:“建平 质直,犯上干色。”(二)、谓追逐女色。《太平广记》卷四六…
文采斐然 [ wén cǎi fěi rán ]
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典雅艳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和风格,说一个人文采好。
南人 [ nán rén ]
元朝称原南宋境内的汉族人。政治待遇列于蒙古人、色目人及汉人之下,地位最低。
赤炎 [ chì yán ]
红色火焰。《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万道红炉扇广炭,千重赤炎迸流星。”
眉目清明 [ méi mù qīng míng ]
形容面貌清明俊秀。《红楼梦.第一回》:「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掐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也有动人之…
菟丝子圆 [ tù sī zǐ yuán ]
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少腹拘急,四肢酸疼,面色黧黑,唇口乾燥,目暗耳鸣,心忪气短。
食火鷄 [ shí huǒ jī ]
动物名。走禽类。体较鸵鸟小,头顶有肉冠,羽黑色,不能飞,善行走。口腔内色赤如火,俗传能吞食火炭,故名。参阅 明 李时…
爱情水晶 [ ài qíng shuǐ jīng ]
粉晶也称为爱情水晶,色泽温润柔和,梦幻的粉色光芒常比喻甜蜜的爱情,吸引异性目光,传说佩戴粉晶可以为自己寻觅到理想对象…
探马赤军 [ tàn mǎ chì jūn ]
元初成吉思汗攻金时以蒙古所属色目诸部族组成的军队。《元史·兵志一》:“若夫军士,则初有蒙古军、探马赤军。蒙古军皆国人…
黄溜溜 [ huáng liū liū ]
形容土黄色。 黄国忠 《沂蒙凯歌》:“举目望去,大路、小路、山谷、田野,到处是黄溜溜的鬼子兵。”
机场灯塔 [ jī cháng dēng tǎ ]
一种机场地面灯光设备。是飞行员飞达目的地前从远处(50~60千米外)首先要找到的目标。为一种亮度很强的闪烁发光设备。…
燐乱 [ lín luàn ]
光采炫耀不定。《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瀖濩燐乱,煒煒煌煌。”李善 注:“瀖濩至煌煌,言彩色众多,眩曜不定也…
竹根蛇 [ zhú gēn shé ]
一种颜色与竹相同的毒蛇。体小,喜缘竹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黄颔蛇》:“又有竹根蛇,《肘后》谓之青蝰蛇,…
棉红铃虫 [ mián hóng líng chóng ]
俗称“棉花虫”。昆虫纲,鳞翅目,麦蛾科。成虫棕黑色,前翅尖叶形,后翅菜刀形。幼虫粉红色,钻入棉蕾、花和青铃,造成落蕾…
猴枣 [ hóu zǎo ]
(一)、柿的一种。实小簇生。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柹》。(二)、中药名。为猕猴等胆囊的结石。呈椭圆形,略似小枣…
千里江山图 [ qiān lǐ jiāng shān tú ]
中国画。宋代王希孟作。绢本长卷。大青绿设色。景色以水波、船只、汀渚、长桥等相贯连。主景为绵延起伏的群山和浩瀚淼茫的江…
白鲜 [ bái xiān ]
多年生草本。有浓烈香气。根肉质,淡黄白色,羽状复叶,总状花序顶生,花大,白色或淡紫色。根皮入药,称白鲜皮。性寒、味苦…
【词语拼音】sè mù
【词语解释】(一)、种类名目。唐 元稹《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本判官及诸州刺史名衔,并所收色目,谨具如后。”宋 陆游《监丞周公墓志铭》:“邑赋色目极繁,以入偿出,不足者犹四万緡,率苛征预借,苟逭吏责。”《清史稿·选举志一》:“生员色目,曰廪膳生、增广生、附生。”
(二)、人品;身份。唐 蒋防《霍小玉传》:“有一仙人,謫在下界,不邀财货,但慕风流,如此色目,共 十郎 相当矣。”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当时虞候声诺,来寻这箇看郡王的人,是甚色目人?”
(三)、即榜花。科举时代廷试及第中姓氏稀僻者。宋 钱易《南部新书》丙:“大中 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三二人姓氏稀僻者,谓之色目人,亦谓之榜花。”
(四)、作色而视。宋 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昔 萧英、刘六符 来,仁宗 命二府置酒殿庐与语。英 颇泄其情,六符 色目之。英 归,竟以此得罪。”
(五)、角色行当。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盖旦之色目,自 宋 已有之而未盛,至 元 杂剧多用妓乐,而变态纷纷矣。”
(六)、元 代称 钦察、回回、唐兀、斡罗思 等外族诸姓为色目,地位次于 蒙古,优于汉人。《元史·选举志一》:“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