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故纳新 [ chú gù nà xīn ]
“除故纳新”是指除夕进行大扫除的风俗。详细解释 除故纳新 简介 “除故纳新&rd…
去故纳新 [ qù gù nà xīn ]
去故纳新(去故納新) 犹言去旧迎新。
还名 [ hái míng ]
除名之后重新纳入名册。
纳新吐故 [ nà xīn tǔ gù ]
纳新吐故(納新吐故) 犹吐故纳新。吸入新鲜的吐弃陈旧的。语出《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元 辛文房 《…
引新吐故 [ yǐn xīn tǔ gù ]
引新吐故 犹言吐故纳新。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术,即吐纳术。 晋 陆机 《列仙赋》:“引新吐故,云饮霞餐。”
出陈易新 [ chū chén yì xīn ]
犹吐故纳新。去掉旧的换成新的。
吹呴 [ chuī hǒu ]
道家所谓呼吸吐纳之术。《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成玄英 疏:“吹,冷呼而吐故;呴…
革故鼎新 [ gé gù dǐng xīn ]
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革:除去。鼎新:更新。
送故迎新 [ sòng gù yíng xīn ]
同“送旧迎新”。与旧有的分别迎接新来的(朋友、年节等)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吐故纳新 [ tǔ gù nà xīn ]
《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呴xǔ:呼气),本指人体呼吸,吐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
宿岁 [ sù suì ]
犹守岁。南朝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
蝉联往复 [ chán lián wǎng fù ]
不断重演。梁启超《新民说》十一:“故擾亂之種子不除,則蟬聯往復之破壞,終不可得免。”
熊经鸟申 [ xióng jīng niǎo shēn ]
熊经鸟申(熊經鳥申) 古代一种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之攀枝,鸟之伸脚。《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
呴嘘 [ hǒu xū ]
谓道家的吐纳之术。《文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雍容垂拱,永永万年,何必偃仰詘信若 彭祖,呴嘘呼吸如 侨 松,眇…
渊注 [ yuān zhù ]
深入灌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中郎 经 曲阿后湖 ,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 曲阿 湖。’…
附纳 [ fù nà ]
依附交结。汉 王充《论衡·骨相》:“韩生 谢遣相工,通刺 倪宽,结胶漆之交,尽筋力之敬,徙舍从 宽,深自附纳之。”《…
夺服 [ duó fú ]
谓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后汉书·桓焉传》:“踰年,詔使者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新…
涂月 [ tú yuè ]
农历十二月的别称。《尔雅·释天》:“十二月为涂。”俞樾《群经平议·尔雅二》:“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辜之言故,涂之…
新历 [ xīn lì ]
(一)、新订的历法。《晋书·律历志下》:“以今新历施于 春秋 之世,日蚀多在朔。”《新唐书·历志三上》:“开元 九年…
成梁 [ chéng liáng ]
修建桥梁。《国语·周语中》:“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韦昭 注:“成梁所以便民,使不涉也。” 清 …
霜梅 [ shuāng méi ]
果品名。即盐梅。青梅以盐汁渍之,久乃上霜,故称。 唐 李商隐 《清河》诗:“絳雪除烦后,霜梅取味新。”参阅 明 李时…
幽探 [ yōu tàn ]
(1).谓探求幽胜之境。 唐 张籍 《和李仆射西园》:“虚坐诗情远,幽探道侣兼。” 宋 苏轼 《凤翔八观·东湖》诗:…
推陈致新 [ tuī chén zhì xīn ]
推陈致新(推陳致新) (1).排除陈旧的,生出新的来。指肌体内的新陈代谢。《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夜…
螺江 [ luó jiāng ]
水名。也称 螺女江。在 福建省 福州市 西北。宋 葛长庚《寄三山彭鹤林》:“瞻彼 鹤林,在彼 长乐 嵩山 之上,螺江…
昭兆 [ zhāo zhào ]
谓宝龟。《左传·定公六年》:“ 昭公 之难,君将以 文 之舒鼎, 成 之昭兆, 定 之鞶鑑,苟可以纳之,择用一焉。”…
【词语拼音】chú gù nà xīn
【词语解释】 “除故纳新”是指除夕进行大扫除的风俗。详细解释 除故纳新 简介 “除故纳新”是指除夕进行大扫除的风俗。 在中国民间,除夕的风俗是很多的。 除夕大扫除的风俗由来已久。除夕前几天,人们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们还要进一步大扫除,进行“除故纳新”。 古老传说 据说,古代神话中颛顼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好吃懒做,平日穿着破烂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冻又饿,死在屋角。所以,除夕这天,人们乘大扫除机会,把家里的破烂衣服和剩饭剩菜拿出来,在新的一年来临前倒掉,表示不让贫穷到家里来。 中国岁时风俗(十二月) 十二月 十二月初一 腊月风俗之“跳灶王”。《清嘉录》载:“越朔,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嗓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 腊月初二 腊月初三 腊月初四 腊月初五 腊月初六 腊月初七 驱傩。腊日前一日行傩仪。 腊月初八 蜡(示旁)祭。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示旁),秦曰腊。蜡(示旁),通作“蜡”,也作“腊”。蜡祭,合祭百神,腊祭为祭祖庙。周时,各为一祭,秦汉时改为腊。按,周以十月为岁终,故腊在孟冬即十月,而蜡于十二月。汉以后行夏历,所以腊日在十二月,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京荆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蜡日。”故称十二月为腊月,是日为腊日。其俗食腊八粥。 吃腊八粥的记载最早见于宋笔记中。其中有记载大傩时吃赤豆“人口粥”。宋罗泌《路史•后记二》注引《岁时记》:“共工氏有不才子,以东至日死,为厉,畏赤豆,故做人口粥以禳之。” 一说源于佛教。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寺庙有“供粥”之举。至明清更重此节,且在民间广为流传,效庵寺,皆食腊八粥。俗传,冬季食用腊八粥有健身防病之效。 一说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早年给地主扛活,一日饥饿难忍,于鼠洞中掘食物煮成粥食。登基以后一年腊八日想起,命人用各种杂果米类煮成粥,吃了以后十分高兴,赐名“腊八粥”。 腊月初九 腊月初十 腊月十一 腊月十二 三九之日。 腊月十三 腊月十四 腊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