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邪 [ pō xié ]
偏颇邪恶。《左传·昭公二十年》:“其适遇淫君,外内颇邪,上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唐 白居易《请以族类求贤策》…
线符 [ xiàn fú ]
旧俗端午日以五彩线篆符置户牖帐屏之间,以辟邪崇,其符称“綫符”。
燕辟 [ yàn pì ]
亦作“燕譬”。谓轻慢老师为讲解深义而作的浅近比喻。一说指燕游邪辟。
顺正 [ shùn zhèng ]
和顺正直;不邪辟。《礼记·乐记》:“姦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於身体,使耳、目、…
温疠 [ wēn lì ]
即温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獏》:“﹝皮﹞寝之可驱温癘,辟湿气邪气。”参见“ 温病 ”。
蒲月 [ pú yuè ]
指农历五月。旧俗端午节,悬菖蒲艾叶等于门首,用以辟邪。因称五月为“蒲月”。
辟违 [ pì wéi ]
(一)、邪僻背理。《左传·昭公二十年》:“其适遇淫君,外内颇邪,上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荀子·修身》:“劳…
桃汤 [ táo tāng ]
(一)、用桃木煮成的液汁。古人迷信用以挥洒驱鬼。(二)、后俗于春节饮桃汁以辟邪。
辟闾 [ pì lǘ ]
(1).古剑名。《荀子·性恶》:“ 闔閭 之干将、莫邪、鉅闕、辟閭,此皆古之良劒也。” 杨倞 注:“或曰辟閭,即湛卢…
逆柱 [ nì zhù ]
树木加工成柱子之后,不顺着树木的上下方向放置,而是倒过来放置,一般作辟邪之用。
辟非 [ pì fēi ]
避邪,驱邪。《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 西门庆 在前厅,叫 徐先生 洒辉,各门上都贴辟非黄符,死者煞高三丈,向东北方…
石貔貅 [ shí pí xiū ]
传说中貔貅是龙生九子的第九子,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更兼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
积邪 [ jī xié ]
指众多的奸佞小人。《晏子春秋·问上十一》:“今君税敛重故民心离,市买悖故商旅絶,玩好充故家货殫,积邪在于上,蓄怨藏于…
桃弓苇戟 [ táo gōng wěi jǐ ]
用桃木制的弓,芦苇做的戟。旧俗用以辟邪。汉焦赣《易林·明夷之未济》:“桃弓苇戟,除残去恶,敌人执服。”
六兽 [ liù shòu ]
(一)、谓麋、鹿、熊、麕、野豕、兔。或谓“熊”当为“狼”。(二)、指皇后发簪上的熊、虎、赤熊、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
螺首 [ luó shǒu ]
神话中龙子椒图的头像。相传龙生九子,其一为椒图,形似螺蛳,好闭口,古时画其形象为门上装饰,以驱鬼辟邪。
悍药 [ hàn yào ]
烈性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论曰:‘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鑱石。’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矣,而宛气愈深…
傲僻 [ ào pì ]
亦作“ 傲辟 ”。傲慢邪僻。 唐 韩愈 《东都遇春》诗:“乖慵遭傲僻,渐染生避性。”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风俗》…
彩丝 [ cǎi sī ]
(一)、彩色丝线。(二)、旧俗以綵丝为端午日应节之物。据汉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可辟邪崇,又名“…
显昂 [ xiǎn áng ]
显扬崇高。《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后人有诗赞曰: 清河 崔琰 ,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
延寿客 [ yán shòu kè ]
菊花的异名。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九月》:“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於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
狄成 [ dí chéng ]
谓往来疾速而成。《礼记·乐记》:“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孔颖达 疏:“狄成,涤滥皆谓往来速疾,…
头胀 [ tóu zhàng ]
指头部胀重不适的感觉。外感者多因感受湿邪、感冒或温病初期暑温余邪不清,或感受秽湿所致。根据不同症情,常用解表、清热、…
艾虎 [ ài hǔ ]
古俗,端午日采艾制成虎形的饰物,佩戴之谓能辟邪祛秽。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掺艾虎》:“《岁时杂记》:‘端五以艾为…
辟质 [ pì zhì ]
即辟积。辟,通“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