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池春 [ xiè chí chūn ]
词牌名。又名《风中柳》、《高丽史》、《风中柳令》、《玉莲花》、《卖花声》。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亦有…
调类 [ diào lèi ]
有声调的语言中声调的类别。古汉语的调类有四个,就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普通话的调类有四个,就是阴平、阳平、上声、…
两同心 [ liǎng tóng xīn ]
(一)、词牌名。此调有三体,仄韵创自柳永,平韵创自晏几道,三声叶韵创自杜安世。(二)、曲牌名。北曲入高大石角隻曲,套…
平声 [ píng shēng ]
古汉语四声的第一声。古汉语的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分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见〖四声〗。
太平年 [ tài píng nián ]
和平安定的年代。如:「大家若不珍惜眼前的成果,还能有几年太平年好过?」《明史.卷六三.乐志三》:「黎民重睹太平年,庆…
偏格 [ piān gé ]
五言律诗以仄声起者,谓之正格;以平声起者,谓之偏格。七言律诗反是。绝句同此。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第二…
踾踧 [ fú cù ]
形容声音急促、激烈。《文选·马融<长笛赋>》:“踾踧攒仄,蜂聚蚁同。” 李善 注:“踾踧,迫蹙皃。” 李周翰 注:“…
四声 [ sì shēng ]
(一)、古汉语字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叫做四声。(二)、普通话的字调有阴平(读高平调,符号是“ˉ”)、阳平…
入声 [ rù shēng ]
古汉语四声之一。普通话没有入声,古入声字分别读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些方言有入声,入声字一般比较短促,有时还带…
中华韵谱 [ zhōng huá yùn pǔ ]
中华韵谱 zhōng huá yùn pǔ 简介 中华韵谱,即“中华谱牒&r…
上下平 [ shàng xià píng ]
《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按平、上、去、入四声编排,上、去、入各为一卷,平声因字多,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
拼音声调 [ pīn yīn shēng diào ]
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用“ˉ”表示,如lā;阳平第二声,用“ˊ”表示,如lá;上声(第三声),用“…
仄声 [ zè shēng ]
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区别于“平声”)。
夙望 [ sù wàng ]
往昔的声望;平素的声望。亦指素有声望的人。
迎春乐 [ yíng chūn lè ]
词牌名。始见于 宋 柳永 《乐章集》。双调五十二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共七体。字数有五十、五十一、五十…
偷声 [ tōu shēng ]
(1). 唐 宋 词曲术语。 唐 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声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
亦声 [ yì shēng ]
指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如《说文·土部》:“坪,地平也。从土从平,平亦声。”平既是“坪”的意符,又是“坪…
卒之 [ zú zhī ]
粤语口头禅,读(zed,阴入声)枝(ji,阴平声)。
隐辚 [ yǐn lín ]
(一)、险峻不平貌。(二)、象声词。车马杂沓声。
雨霖铃 [ yǔ lín líng ]
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相传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霖雨连日,闻栈道铃声,为悼念杨贵妃而采作此曲。双调…
第二声 [ dì èr shēng ]
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阳平声。如“旁”“魔”“琦”“檀”等字调为第二声。
第一声 [ dì yī shēng ]
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阴平声。如“哀”“方”“肌”“秧”等字调为第一声。
素誉 [ sù yù ]
平素的声誉。
律诗 [ lǜ shī ]
近体诗的一种。全首八句。每句五言的称五言律诗,七言的叫七言律诗。其中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必须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
廉均 [ lián jūn ]
乐声清亮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