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足 [ kàng zú ]
投足,举足。 三国 魏 阮籍 《奏记诣太尉蒋济》:“英豪翘首,俊贤抗足。”《文选·左思<吴都赋>》:“虽有雄虺之九首…
蚖蛇 [ yuán shé ]
(一)、土虺蛇。亦泛指毒蛇。(二)、旧说生女之兆。语本《诗·小雅·斯干》:“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清唐孙华《英孙》诗…
土虺蛇 [ tǔ huī shé ]
亦称“土骨蛇”。亦称“土脚蛇”。蝮蛇的俗称。常省称为“土虺”。
制心 [ zhì xīn ]
谓节制心也。《尚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
蛇虺 [ shé huī ]
亦作“虵虺”。泛指蛇类。亦用以比喻凶残狠毒的人。
发衅 [ fā xìn ]
挑起争端。 唐 韩愈 《祭张给事文》:“虺豺发衅,闔府屠割。”
鰅鳙 [ yú yōng ]
即鳙鳙。传说中的怪鱼。《楚辞·大招》:“鰅鱅短狐,王虺騫只。” 王逸 注:“鰅鱅,短狐类也。” 洪兴祖 补注:“鰅鱅…
为虺弗摧 [ wéi huǐ fú cuī ]
虺:小蛇。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弱敌不除,必有后患。
仲虺 [ zhòng huǐ ]
人名。商汤左相,奚仲之后,汤王归夏,至大峒时,仲虺作诰以告汤。
虺牀 [ huī chuáng ]
植物名。蛇床的别名。《尔雅·释草》:“盱,虺牀。”郭璞 注:“蛇牀也,一名马牀。”参见“蛇牀”。
虺床 [ huǐ chuáng ]
植物名。蛇床的别名。《尔雅·释草》:“盱,虺牀。” 郭璞 注:“蛇牀也,一名马牀。”参见“ 蛇牀 ”。
为蛇若何 [ wéi shé ruò hé ]
虺:小蛇;催:毁灭;若何:奈何,怎么办。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吗办?原来比喻要趁敌人弱小时,就把它消灭。后也泛指坏人…
虺隤 [ huǐ tuí ]
累得患了病的样子陟彼崔嵬,我马虺隤。——《诗·周南·卷耳》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 wéi huǐ fú cuī ,wéi shé ruò hé ]
虺:小蛇;弗:不;摧:消灭。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
乱者取之 [ luàn zhě qǔ zhī ]
谓攻取乱国也。《左传·襄公十四年》:「仲虺有言曰:『亡者侮之,乱者取之,推亡固存,国之道也。』。」
枯耗 [ kū hào ]
谓耗费殆尽。唐 罗隐《谗书·与招讨宋将军书》:“朝廷以简陵九年 彭 虺肆螫,而东南一臂为之枯耗。”
水虺 [ shuǐ huī ]
水蛇之类动物。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卷上:“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
砑虫 [ yà chóng ]
昆虫名。即蚜虫。农业害虫之一。
线虫 [ xiàn chóng ]
(一)、线虫纲或线虫门的虫。(二)、线形动物门的虫。
熊虺 [ xióng huī ]
(一)、指生男或生女。语本《诗·小雅·斯干》:“大人占之:维熊维羆,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唐刘禹锡《绝编生…
松毛虫 [ sōng máo chóng ]
昆虫。成虫褐色。幼虫体色杂,多黑褐色,腹面中央棕红。幼虫食针叶,常使松林大片枯死,是森林主要害虫之一。主要种类有马尾…
螽螟 [ zhōng míng ]
蝗虫与螟虫。泛指虫灾。
饥虺 [ jī huǐ ]
谓又饿又病。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之十七:“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飢虺兮骨肉单。”
驱虫剂 [ qū chóng jì ]
驱除肠内蛔虫、绦虫、蛲虫等寄生虫的药物,例如驱除蛔虫的山道年、使君子,驱除绦虫的槟榔、绵马、石榴皮、南瓜子,驱除蛲虫…
蛲蛔 [ náo huí ]
蛲虫和蛔虫。泛指人体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