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精舍 [ zhú lín jīng shè ]
古代印度最初的寺院,在中印度迦兰陀村。本迦兰陀的竹林,迦兰陀归佛后,即以竹园奉佛立精舍,为如来说法的场所。范文澜《唐…
屹立 [ yì lì ]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法门寺 [ fǎ mén sì ]
佛教名寺。位于 陕西扶风城北。相传建寺于东汉末年,藏有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唐代皇帝曾多次迎取佛骨供奉。1987年 发现…
开山 [ kāi shān,kāi·shān ]
[ kāi shān ](一)、因采石、筑路等目的而把山挖开或炸开。(二)、开放已封的山地,允许放牧采伐。(三)、佛…
仿佛 [ fǎng fó ]
差不多。单独作谓语,前面可加“相”。用于书面两个孩子年纪相仿佛好像;似乎犹仿佛其若梦从者。&…
无字悟 [ wú zì wù ]
佛教语。佛教常谓只执着文字不能见性悟道,特别是禅宗单提“教外别传”的“心印”,故称“不立文字”。后因称参禅悟道为“无…
佛头着粪 [ fó tóu zhuó fèn ]
佛的塑像上着了鸟雀的粪便,比喻好东西上添上不好的东西,把好东西给糟蹋了(含讥讽意)。
鹫峰寺 [ jiù fēng sì ]
寺名。故址在北京西城内城隍庙南。明代寺内曾保存过旃檀佛像。寺名。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郊。
积因 [ jī yīn ]
谓累积构成事物的条件。 南朝 梁 沉括 《释迦文佛像铭》:“积智成朗,积因成业,能仁爽感,将吼妙法。”
龙光瑞像 [ lóng guāng ruì xiàng ]
古天竺佛像名。鸠摩罗琰自古天竺负至龟兹,龟兹王以妹妻之,后生鸠摩罗什,罗什博读大小乘经论。后秦主姚兴弘始三年入长安,…
两重能所 [ liǎng chóng néng suǒ ]
佛学术语,天台山外之异义,以真性而立观境,不许以阴妄之念为所观。
正像 [ zhèng xiàng ]
通常在电视机屏幕或照片上见到的画面,看起来具有和实物相应的明暗色调与物的指向相同的像,不同于倒立像
护朽 [ hù xiǔ ]
柱或塔之顶端。多刻虭蛥之像。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二:“虭蛥,其形似龙而小,性好立险,故立於护朽上。”参见“ 虭…
扫地真言 [ sǎo dì zhēn yán ]
佛学术语,即密教建立曼荼罗土坛时,修饰并打扫坛地时所诵之真言。
佛岩 [ fó yán ]
山名,在四川省仁寿县东,一名佛龛山。有唐欧阳询所书磨崖碑。山有三石像,背虚,面岩,俗称倒坐寺。
云冈石窟 [ yún gāng shí kū ]
中国石窟寺。位于山西大同,开凿于北魏。现存主要洞窟53个,佛像5万多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曼荼罗 [ màn tú luó ]
梵文的译音。佛教语。意为平等周遍十法界,轮圆具足。指佛教密宗按一定仪制建立的修法的坛场。参阅 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
象设 [ xiàng shè ]
原指佛像。后亦泛指遗像。《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象设既闢,睟容已安。” 吕向 注:“象,谓佛之形象也。” 南…
丁云鹏 [ dīng yún péng ]
明、休宁人,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善画人物、山水、佛像等,皆精妙绝伦。见《明人小传·卷四》、《明画录·卷一》。
摄大乘论 [ shè dà shèng lùn ]
佛教典籍。着者不详,有三种汉译本,即北朝魏佛陀扇多译二卷本,南朝梁真谛译三卷本,唐玄奘译三卷本。本书以瑜伽行派的观点…
吴带当风 [ wú dài dāng fēng ]
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观音兜 [ guān yīn dōu ]
旧时妇女用的一种风帽。因帽子后沿披至颈后肩际,类似佛像中 观音菩萨 所戴的帽子式样,故称。
法空 [ fǎ kōng ]
佛教语。谓诸法(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由因缘而生,并无独立存在的实体。
金粟影 [ jīn sù yǐng ]
指 晋 顾恺之 所绘 维摩 画像。后指描绘传神的佛像。 唐 杜甫 《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诗:“ 虎头 金粟 影,神…
禁示碑 [ jìn shì bēi ]
立于山脚,佛寺,墓葬的禁示意味的碑文,碑文上记载了该建筑群的建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