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说明 [ kǎo shì shuō míng ]
免试 [ miǎn shì ]
(一)、允许不经过考试(升学或晋职等)。也说免考。(二)、免除测试。
应举 [ yìng jǔ ]
指参加科举考试,明清两代指参加乡试。
墨册 [ mò cè ]
明 清 时主考从乡试、会试中式的试卷中选择刊印的文章。供准备应考的人阅读钻研。
同考试官 [ tóng kǎo shì guān ]
元代称科举考试时协同考试官工作的官员。相当于明清的副主考。《元史·选举志一》:“每处差考试官、同考试官各一员,并於见…
及第 [ jí dì ]
科举时代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状元及第。
大比 [ dà bǐ ]
隋唐以后泛指科举 考试。明清两代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大比,考中的叫举人。
阁试 [ gé shì ]
明 代翰林院对庶吉士的考试。
典试 [ diǎn shì ]
主持考试之事。《明史·选举志二》:“天启 二年壬戌会试,命大学士 何宗彦、朱国祚 为主考。故事,阁臣典试,翰、詹一人…
送考 [ sòng kǎo ]
(一)、见“送考”。(二)、亦作“送攷”。送考生参加考试。明 王世贞《科试考二》:“是岁始令先投诗文,礼部择可取者送…
大主考 [ dà zhǔ kǎo ]
明 清 科举制度,主持各省(包括京城)乡试的正主试官称大主考。
童生试 [ tóng shēng shì ]
明、清以两代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
瞭望军 [ liào wàng jūn ]
明 代科举考试时所设的监场人员。
京闱 [ jīng wéi ]
谓科举时代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明 归有光 《戴素庵先生七十寿序》:“ 戴素庵 先生与吾父……皆以明经工於进士之业,数…
六帖 [ liù tiē ]
唐 科举考试,进士、明经科都有帖经试。凡十帖,中六帖即可通过帖经考试,故称“六帖”。参阅《通典·选举三》、宋 程大昌…
枪替 [ qiāng tì ]
指考试时冒名替别人做文章或答题。也说打枪。
主考 [ zhǔ kǎo ]
明清两代由朝廷派到各省主持乡试的官员。后泛指主持考试的人。
院试 [ yuàn shì ]
明清两代在各省由学政主持的科举考试。因学政的官署称提督学院,故名。府试录取后可参加院试,院试录取后称生员,即秀才。是…
进士 [ jìn shì ]
隋唐科举考试设进士科,录取后称进士。明清时,举人经过会试及殿试录取后称进士。
明远楼 [ míng yuǎn lóu ]
(一)、南宋宫中楼名。(二)、明清科举,各省乡试皆在省城举行,其试院称贡院,贡院至公堂前置高楼,名明远楼。考试时,巡…
经房 [ jīng fáng ]
明 清 科举考试,协助主考分掌评阅试卷及有关事宜的官员。初按经书分类掌事,人数视考卷多寡略加调整,后为杜绝弊端,不再…
方言等级考试 [ fāng yán děng jí kǎo shì ]
方言等级考试是一种借用普通话等级考试形式来测试个人方言掌握运用能力的考试。方言等级考试一般结构简单,多分为听力理解、…
闹五魁 [ nào wǔ kuí ]
明 清 科举考试时庆祝五经魁首揭榜的一种活动。
备考 [ bèi kǎo ]
(一)、供参考:这个典故的出处有两种不同说法,录以备考。(二)、(书册、文件、表格)供参考的附录或附注。(三)、准备…
试诗 [ shì shī ]
指科举考试中的命题限韵赋诗。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文学》:“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