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无粮草,外无救兵 [ nèi wú liáng cǎo , wài wú jiù bīng ]
形容处境非常困难和危急。如:「他生意失败,无钱遣散员工,又告贷无门,真是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三国演义》第七六回:…
虚室生白 [ xū shì shēng bái ]
虚:使空虚;室:指心;白:指道。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一行三昧 [ yī háng sān mèi ]
佛教修行者的一种修行境界。修行者先是专心念一佛名,然后是生起诸佛的心境,进而知道离心无佛,将心系缘法界,安住在一切平…
第九感觉 [ dì jiǔ gǎn jué ]
第九感是修行人所追求达到的最高境界,即人做到了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做到了源源不断是谓生生不息。
清幽旷远 [ qīng yōu kuàng yuǎn ]
多用于意境中。形容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心态,修为了得,也有点清高的意思。
心死 [ xīn sǐ ]
(一)、道家谓心无杂念,达到无我的思想境界。(二)、谓在精神上崩溃而甘于自弃。(三)、谓哀痛至极。(四)、绝望。
禅定 [ chán dìng ]
(一)、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一心审考为禅,息虑凝心为定。佛教修行者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
寒牀 [ hán chuáng ]
亦作“寒床”。寒凉的床铺。多以借指独宿。《艺文类聚》卷四二引 南朝 梁简文帝《雁门太守歌》:“寄语金闺妾,勿怨寒牀虚…
風光月霽 [ fēng guāng yuè jì ]
指雨过天晴时明净清新的景象。亦比喻胸襟开阔、心地坦白。明苏濬《鸡鸣偶记》:“风光月霽,是吾心太虚真境;鸟语花阴,是吾…
心如死灰 [ xīn rú sǐ huī ]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无过失责任制 [ wú guò shī zé rèn zhì ]
又称“无过错责任制”。只要损害事实确凿,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失,都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制度。如中国《民法通则》规定,违…
无啓民 [ wú qǐ mín ]
神话传说中 无启国 的人。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 无启 民,居穴食土,无男女。死埋之,其心不朽,百年还化为人…
无量井 [ wú liàng jǐng ]
无限深的井。比喻不能自拔的困境。《西游补》第七回:“ 行者 心焦,便嚷道:‘ 老孙 一向骗别人,今日反被 项羽 骗入…
慈心禅那 [ cí xīn chán nà ]
指能过禅定的形式,向自己和他人祝愿幸福平安,进而达到一种安静、平和、无思无欲的修持境界,使身心更加健康。
无启民 [ wú qǐ mín ]
神话传说中 无启国 的人。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 无启 民,居穴食土,无男女。死埋之,其心不朽,百年还化为人…
坎止流行 [ kǎn zhǐ liú xíng ]
坎止流行 遇坎而止,乘流则行。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语本《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
平安 [ píng ān ]
没有事故,没有危险平安无事冒了险而未遭受损伤或损失的经过艰难的历程后平安到家指心境平静安定心很平安
安身 [ ān shēn ]
指在某地居住和生活(多用在困窘的环境下):无处安身。我有了安身之地,母亲也就放心了。
乐天随缘 [ lè tiān suí yuán ]
乐天指乐于顺应天命,引申为乐于自己的处境而无忧虑。随缘,宗教术语。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也指顺应机缘;顺其自然。乐…
唯心 [ wéi xīn ]
(一)、佛教语。谓一切诸法(指万事万物),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也称唯识。语本《华严经·十地品》:“三界所有,唯是一…
风光月霁 [ fēng guāng yuè jì ]
风光月霁(風光月霽) 指雨过天晴时明净清新的景象。亦比喻胸襟开阔、心地坦白。 明 苏濬 《鸡鸣偶记》:“风光月霽,是…
了休 [ le xiū ]
终止,了结。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二折:“只管扑地掀天无了休,着甚么来由?” 明 高深甫 《锁南枝·薄情恨》套曲…
佛法三昧 [ fó fǎ sān mèi ]
佛教中的“三昧”是梵语之音译,又作三摩地、三摩提等。中文意思是“定、正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等持”等。即将心定…
不滞 [ bù zhì ]
不滞,道家哲学,不凝滞简称。指思想、神形不受任何滞郁、阻滞;心思不局限于某个范围;不拘泥;不粘滞;不停止流动;无所不…
有心无心 [ yǒu xīn wú xīn ]
有心无心是指人在活动时是否用心的两种状况。「用心」指「知道」自己在活动,并注意到活动的过程和即刻的效果,通常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