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潮 [ jiāng cháo ]
江河下游的潮汐现象。因外海潮波沿江河上溯,致使水位定时涨落。亦泛指江河中的波涛。
堆积冰 [ duī jī bīng ]
是在风、浪、流、潮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海冰堆积。
赤潮 [ chì cháo ]
也叫红潮。指沿海海域浮游生物急剧繁殖,并引起海水变色、变质的现象。多呈红色,有腥臭,能导致鱼、贝等海洋生物死亡。人类…
格势 [ gé shì ]
格势读音:ge shi格势意思:标致,新潮,源自上海话
平渐 [ píng jiàn ]
平缓渐进。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潮汐》:“四海潮皆平渐,惟 浙江 涛至,则亘如山岳,奋如雷霆,何也?”
补陁落迦 [ bǔ tuó luò jiā ]
即普陀。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补陁落迦山自明州定海县招宝山泛海东南行,两潮至昌国县,自昌国县泛海到沉家门,过鹿…
台湾暖流 [ tái wān nuǎn liú ]
黑潮的分支。黑潮经台湾岛与琉球群岛之间分流北上,进入福建、浙江海域,成为台湾暖流。
来势 [ lái shì ]
人或事物到来的气势:来势汹汹。海潮来势很猛。
海涂 [ hǎi tú ]
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因泥沙沉积而形成的浅海滩。低潮时,其较高部分露出海面。修筑围堤,挡住海水可以垦殖。
海汛 [ hǎi xùn ]
海潮。《元史·河渠志二》:“至 仁宗 延祐 己未、庚申间,海汛失度,累坏民居,陷地三十餘里。”
韩潮苏海 [ hán cháo sū hǎi ]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夏苗 [ xià miáo ]
(1).谓夏季田猎。《左传·隐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农隙以讲事也。” 杜预 注:“苗,为苗除害也…
交叉潮 [ jiāo chā cháo ]
钱塘潮交叉潮,为世界少有的自然奇观。南北两股潮水汇合后,像一对兄弟交叉拥抱,两股潮在相碰的瞬间,激起一股水柱,高达数…
干潮 [ gàn cháo ]
指在潮汐涨落过程中,海水面下降到达最低的位置。
潮鼓 [ cháo gǔ ]
旧时海上船户于潮来时所击的鼓。击之以助威、镇邪。
气象潮 [ qì xiàng cháo ]
由气象因素(如风、气压、降水和蒸发等)所引起的海面振动现象。振动周期从几分钟到几天,振幅为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甚至一米…
暗沙 [ àn shā ]
海中由沙和珊瑚碎屑堆成的岛屿,略高于高潮线,或与高潮线相平:曾母暗沙(我国南沙群岛中的暗沙之一)。
海平面 [ hǎi píng miàn ]
海的平均高度。指在某一时刻假设没有潮汐、波浪、海涌或其他扰动因素引起的海面波动,海洋所能保持的水平面。
祖洲 [ zǔ zhōu ]
古代传说中的十洲之一。《海内十洲记·祖洲》:“祖洲 近在 东海 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
连三岛 [ lián sān dǎo ]
拼音:lián sān dǎo 解释: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约7.5公里的黄海中,海拔6.1米,长…
侧寒 [ cè hán ]
轻寒。 宋 吕渭老 《望海潮》词:“侧寒斜雨,微灯薄雾,怱怱过了元宵。”
迎潮 [ yíng cháo ]
逆潮流而上。 唐 朱庆馀 《杭州卢录事山亭》诗:“静中看锁印,高处见迎潮。” 唐 项斯 《杭州江亭留题登眺》诗:“渔…
海望 [ hǎi wàng ]
指海水逢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十六日或十七日)涨潮的现象。
泅儿 [ qiú ér ]
善游水的少年。清 褚人穫《坚瓠九集·观潮》:“伺潮上海门,则泅儿数十,执綵旗,树画伞,踏浪翻涛,腾跃百变,以逞材能。…
海洋能 [ hǎi yáng néng ]
海洋能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过各种物理过程接收、储存和散发能量,这些能量以潮汐、波浪、温度差、盐度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