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ǎ gǔ hú 简介 马骨胡在壮语中称“冉督”、“冉列”。“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或骨胡。壮语又称“冉列”、“冉森”。“列”、“森”兼有体积小、发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传说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组成。形制与奚琴类型的乐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等桂西百色地区,贵州省兴义、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 琴筒原用一段、现用多块马、骡或牛大腿骨拼粘制成,长10—12、直径5厘米,呈椭圆形,前口蒙蛇皮、鱼皮或蛙皮,后敞口。琴杆红木或红椿木制,上粗下细,长46—60厘米,顶端雕马头为饰。置二轴,原黄(一种鹿)角制,现用红木制。张二条钢丝弦。定弦d1、a1,音域 d1—e3,两个多八度。 演奏时,琴筒置于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音色近似京胡并较之柔美。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顿弓、打音、倚音、滑音等。用于独奏、八音乐队合奏、莫伦说唱和壮剧伴奏。是八音乐队的主奏乐器,在壮剧乐队中也居领奏地位。
马骨胡,壮族拉弦乐器。壮族称冉督、冉列。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
【马的意思】:马(馬) mǎ(ㄇㄚˇ) (一)、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马匹 详情>
【骨的意思】:骨 gǔ(ㄍㄨˇ) (一)、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 详情>
【胡的意思】:胡(鬍) hú(ㄏㄨˊ) (一)、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 详情>
• 马骨胡,壮族拉弦乐器。
• 所奏乐曲与马骨胡相同。
• 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或骨胡。
• 马骨胡是民间八音乐队的主要乐器。
• 马骨胡是起源于奚琴类型的拉弦乐器。
• 在北路壮剧乐队中,马骨胡是主奏乐器。
• 主要伴奏乐器有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
• 这是马骨胡与二胡从概念到音色上最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