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坯子或骨架。
(二)、指人的骨格,身材。
(一)、指坯子或骨架。
宋 陶穀 《清异录·缕子脍》:“造缕子膾,其法用鯽鱼肉鲤鱼子,以碧笋或菊花为胎骨。”《元典章·礼部五·春牛经式》:“释造春牛……用桑柘木为胎骨。”《水浒传》第一二○回:“州人庙祝,随塑 戴宗 神像於庙里,胎骨是他的真身。”
(二)、指人的骨格,身材。
《三侠五义》第十二回:“瞧不得这条好汉,原来是一个諂諛的狗才,可惜他辜负了好胎骨。”
胎骨,读音tāi gǔ,汉语词语,指坯子或骨架;人的骨骼。
【胎的意思】:胎 tāi(ㄊㄞ) (一)、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母体内的幼体:胎儿。胎生。胎教( jiào )(指通过母 详情>
【骨的意思】:骨 gǔ(ㄍㄨˇ) (一)、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 详情>
• 款色蓝中泛紫,沁入胎骨。
• 痴顽怎许更胎骨,劳累只能羡马牛。
• 胎骨坚硬,灰白色,可见微粒气孔。
• 圈足底可见胎骨质地洁白、缜密、坚致。
• 漆器胎骨大件的是木胎,小漆盒系夹胎。
• 清代从康熙时起,胎骨厚重坚实,到清末减薄。
• 指粘合胎骨用填补缝子及不平地方用的漆灰腻子。
• 至于茶壶的质地,主要是以胎骨坚、色泽润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