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有时借指皇帝或贵族出行。
(一)、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车行摇动作响。有时借指皇帝或贵族出行。
《文选·班固<西都赋>》:“大路鸣鑾,容与徘徊。” 李善 注:“《周礼》曰:巾车掌玉輅,以鑾和为节。 郑玄 曰:鑾在衡,和在軾,皆以金铃也。” 吕延济 注:“鑾,车上铃也。” 唐玄宗 《早渡蒲津关》诗:“鸣鑾下 蒲坂 ,飞旆入 秦中 。”《宋史·仪卫志二》:“国朝承五姓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鑾游豫,尽去戈戟、旌旗之制。” 元 王士熙 《次霍状元接驾韵》:“词苑恩波供染翰,秋风岁岁候鸣鑾。”
鸣銮,释义装在轭首或车衡上的铜铃,出自《文选·班固
【鸣的意思】:鸣(鳴) míng(ㄇ一ㄥˊ) (一)、鸟兽或昆虫叫:鸣啭。鸣唱。鸣叫。鸣禽。鸟鸣。(二)、发出声音 详情>
【銮的意思】:銮(鑾) luán(ㄌㄨㄢˊ) (一)、一种铃铛:銮铃。(二)、古代帝王的车驾上有銮铃,故亦作帝王车 详情>
• 鸣銮初幸代,旋盖欲横汾。
•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
• 刘鸣銮急令围墙各边挂起马灯,严密防守。
• 然后警跸清江,鸣銮郢路,投戈袭衮,面禀规勖。
• 微风过处,“连根卡”似佩玉鸣銮,先祖们的殷殷嘱托仿佛在耳边响起。
• 至于风轻雨澌,莺飞草长,独道昭然若揭;又言春光旖旎,人烟阜盛,梳鬟佩玉鸣銮。
• 国朝承五姓荒残之弊,事从简略,每鸣銮游豫,尽去戈戟、旌旗之制,仪卫寡薄,颇同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