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畏惧。《战国策·秦策一》:“犀首 战胜 威王,魏 罢弊,恐畏,果献 西河 以外。”《后汉书·刘盆子传》:“盆子 时年十五,被髮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恐畏欲啼。”宋 程大昌《演繁露·箭贯耳》:“诣廷门谢罪则用箭贯耳,以示恐畏,非以意为之也。”
(二)、犹恐怕。副词。表示估计或担心。《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夜黄》:“鸳鸯逐野鸭,恐畏不成双。”唐 虞世南《咏萤》:“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一)、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犀首 战胜 威王 , 魏 罢弊,恐畏,果献 西河 以外。”《后汉书·刘盆子传》:“ 盆子 时年十五,被髮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恐畏欲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箭贯耳》:“诣廷门谢罪则用箭贯耳,以示恐畏,非以意为之也。”
(二)、犹恐怕。副词。表示估计或担心。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夜黄》:“鸳鸯逐野鸭,恐畏不成双。” 唐 虞世南 《咏萤》:“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恐畏,拼音kǒng wèi,出处《战国策·秦策一》。
【恐的意思】:恐 kǒng(ㄎㄨㄥˇ) (一)、害怕,畏惧:恐惧。恐怖。恐慌。惊恐。有恃无恐。(二)、恫吓( hè 详情>
【畏的意思】:畏 wèi(ㄨㄟˋ) (一)、怕:畏惧。畏难( nán )。畏罪。大无畏。望而生畏。(二)、敬服:敬 详情>
• 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
• 信心不足可使我们两手受缚、双眼昏花、惊恐畏缩。
• 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
• 另一个女孩躲在了柱子的后面。坐在喷泉台子上的仙女因惊恐畏畏缩缩。
• 肝劳实热,闷怒,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气逆不下,胸中满塞。
• 诚惶诚恐: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