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虱 [ máo shī ]
喻极细微之物。语本《列子·汤问》:“昌(纪昌)以氂悬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清 钱谦益《眼镜篇》:“…
髦牛 [ máo niú ]
即牦牛。髦,通“牦”。
氂蔮 [ máo guó ]
氂,同“牦”;蔮,同“帼”。
节旄 [ jié máo ]
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
犨牛 [ chōu niú ]
即牦牛。
蝨虮 [ shī jǐ ]
亦作“虱蟣”。虱子和虱卵。泛指微小的生物。
旄牛 [ máo niú ]
即牦牛。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设旄 [ shè máo ]
谓在旗帜上装饰上牦牛尾。
蝨虫 [ shī chóng ]
亦作“虱虫”。即虱子。
旄羽 [ máo yǔ ]
牦牛尾和雉羽。
犛牛 [ máo niú ]
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郭璞 注…
犣牛 [ liè niú ]
即牦牛。一说犏牛。
旄幢 [ máo zhuàng ]
用牦牛尾为饰的旌旗。
蝨病 [ shī bìng ]
指头虱、体虱、阴虱等寄生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所产生的皮肤病。患处很痒,体虱并可为传染斑疹伤寒、回归热等疾病的媒介。
白眊 [ bái mào ]
(一)、亦作“白髦”。牦牛的毛。(二)、以牦牛毛制的披衣,古代军中主帅卫士所服。亦指卫士。
犏牛 [ piān niú ]
公黄牛和母牦牛交配所生的第一代杂种牛,比牦牛驯顺,比黄牛力气大。母犏牛产乳量高,公犏牛没有生殖能力,母犏牛可以和黄牛…
旄毡 [ máo zhān ]
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织品。
髦节 [ máo jié ]
古代使者所持的竹节,以牦牛尾作饰。髦,通“旄”。
虱虮 [ shī jǐ ]
同“蝨虮”。虱子和虱卵。泛指微小的生物。
虱病 [ shī bìng ]
同“蝨病”。指头虱、体虱、阴虱等寄生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所产生的皮肤病。患处很痒,体虱并可为传染斑疹伤寒、回归热等疾病的…
旄纛 [ máo dào ]
古代帝王乘舆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
口中蚤虱 [ kǒu zhōng zǎo shī ]
比喻极易消灭的敌人,犹如口中之虱。故又作“口中虱”。
迅行 [ xùn xíng ]
犹言快步疾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
蚁蝨 [ yǐ shī ]
亦作“蚁虱”。亦作“螘蝨”。蚂蚁和虱子。
蝨建草 [ shī jiàn cǎo ]
亦作“虱建草”。能除虮虱的一种草。
【词语拼音】máo shī
【词语解释】喻极细微之物。语本《列子·汤问》:“昌(纪昌)以氂悬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清 钱谦益《眼镜篇》:“蝇头躉尾如儿拳,氂虱岂必非轮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