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哭 [ dài kū ]
谓古代举丧时,服丧者依次更替号哭,以免丧主过哀而伤身。
悬壶代哭 [ xuán hú dài kū ]
古代国君的丧礼之一。壶,漏壶。语本《礼记·丧大记》:“君丧,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壶,雍人出鼎,司马县之,乃官代哭。大夫…
长歌代哭 [ cháng gē dài kū ]
长歌:放声歌咏,借指写诗文。用放声歌咏来代替痛哭泣,借以抒发胸中的悲愤
陪哭 [ péi kū ]
为他人助行哭礼。也称代哭。
侍临 [ shì lín ]
陪从君王哭吊死者。《通典·礼典四十五》:“皇帝哭止。近侍扶,引退便次。内外侍临者,代哭不絶声。”
哭庙 [ kū miào ]
清 代皇帝死后,地方官吏士绅到 万寿宫 或庙宇等处哭奠,称哭庙。
三踊 [ sān yǒng ]
古代丧礼,向死者跳脚号哭,以示哀痛。凡初死、小敛、大敛皆哭踊,谓之三踊。
袒哭 [ tǎn kū ]
袒左痛哭。古代哀悼死者的一种表示。
止哭 [ zhǐ kū ]
将祭时止住哭声。古代祭礼中的仪节。《仪礼·士虞礼》:“升,止哭。” 胡培翚 正义:“升者,俟主人入室,乃从入也。止哭…
伯乐哭骥 [ bó lè kū jì ]
古代成语现用“伯乐哭骥”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爱惜人才。
卒哭 [ zú kū ]
古代丧礼,百日祭后,止无时之哭,变为朝夕一哭,名为卒哭。《仪礼·既夕礼》:“三虞卒哭。”郑玄 注:“卒哭,三虞之后祭…
哭眼抹泪 [ kū yǎn mǒ lèi ]
哭着诉说或控诉,形容哭哭啼啼。
鲁连矢 [ lǔ lián shǐ ]
同“鲁连书”。柳亚子《哭恽代英》诗之三:“下 聊 鲁连 矢,諭 蜀 子云 文。”
啼泣 [ tí qì ]
啼哭;哭泣。
长歌当哭 [ cháng gē dàng kū ]
古乐府《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后用“长歌当哭”表示以长声悲歌代替痛哭,多指书写诗文以抒发心中的悲…
香炉角 [ xiāng lú jiǎo ]
指后代。土家族《哭嫁歌》:“我不是祖宗的子孙,我不是祖宗的香炉角!”
哭眼擦泪 [ kū yǎn cā lèi ]
哭着诉说或控诉,形容哭哭啼啼。
干涕湿哭 [ gàn tì shī kū ]
哭哭啼啼。
丧明之痛 [ sàng míng zhī tòng ]
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
行哭 [ xíng kū ]
放声哭;且行且哭。
干啼湿哭 [ gàn tí shī kū ]
(一)、干啼:没有眼泪地啼哭。湿哭:有眼泪地啼哭。无泪和有泪地哭。(二)、形容哭哭啼啼。(三)、也泛指因苦楚而呈现的…
湿哭乾啼 [ shī kū qián tí ]
哭哭啼啼。清赵翼《七十自述》诗:“羲之乐死从今定,湿哭乾啼总不知。”参见“乾啼湿哭”。
湿哭干啼 [ shī kū gàn tí ]
哭哭啼啼。
哀哭 [ āi kū ]
悲伤地哭泣;痛哭。
号啕大哭 [ háo táo dà kū ]
号啕:大哭声。放声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