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啼鸟啭 [ yīng tí niǎo zhuàn ]
鸟婉转地鸣叫,鸣啭之声不绝于耳。
啼啭 [ tí zhuàn ]
婉转地、十分动听地鸣叫。
鸣弄 [ míng nòng ]
宛啭地鸣啼。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三:“乃登岸,前在径路,因跬步而前,左右皆佳木薈蔚,珍禽鸣弄。”
鸣啭 [ míng zhuàn ]
(鸟)婉转地鸣叫:黄莺鸣啭。云雀鸣啭着冲向天空。
流声 [ liú shēng ]
(一)、流播名声。(二)、流传的名声。(三)、指流啭的乐曲声。
引吭高声 [ yǐn háng gāo shēng ]
引吭:放开嗓子。放开喉咙,高声歌唱。亦作“引吭高歌”、“啭喉高歌”。
色艺双绝 [ sè yì shuāng jué ]
(一)、姿色和技艺都绝无仅有,非常美妙。(二)、亦作色艺两绝。(三)、王晋卿都尉既丧蜀国,贬均州,姬侍尽逐。有一歌者…
弄晴 [ nòng qíng ]
(一)、指禽鸟在初晴时鸣啭、戏耍。(二)、谓呈现晴天。
春声 [ chūn shēng ]
春天的声响。如春水流响、春芽坼裂和禽鸟鸣啭等。
猿啼鹤怨 [ yuán tí hè yuàn ]
猿啼鹤怨(猿啼鶴怨) 见“ 猿啼鹤唳 ”。
莺啼燕啭 [ yīng tí yàn zhuàn ]
形容女子歌声曼妙,或者声音悦耳动听。
干涕湿哭 [ gàn tì shī kū ]
哭哭啼啼。
湿哭乾啼 [ shī kū qián tí ]
哭哭啼啼。清赵翼《七十自述》诗:“羲之乐死从今定,湿哭乾啼总不知。”参见“乾啼湿哭”。
湿哭干啼 [ shī kū gàn tí ]
哭哭啼啼。
惊啼 [ jīng tí ]
受惊而啼叫或啼哭。
儿啼 [ ér tí ]
(一)、小孩啼哭。(二)、谓声似小孩啼哭。(三)、即儿啼帖。
鸣鸡 [ míng jī ]
啼鸣的雄鸡;雄鸡啼鸣。
嗥啼 [ háo tí ]
号啼。大声啼哭。嗥,通“号”。
干啼湿哭 [ gàn tí shī kū ]
(一)、干啼:没有眼泪地啼哭。湿哭:有眼泪地啼哭。无泪和有泪地哭。(二)、形容哭哭啼啼。(三)、也泛指因苦楚而呈现的…
哭天抹泪 [ kū tiān mǒ lèi ]
哭哭啼啼的样子(多含厌恶意)。
啼血 [ tí xuè ]
传说杜鹃总要啼到口里出血才止,所以用啼血指杜鹃啼得悲苦。
乌啼 [ wū tí ]
指琴曲《乌夜啼引》或《乌啼引》。 唐 元稹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诗:“謫官詔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今君为…
鸡叫 [ jī jiào ]
公鸡的啼鸣--亦称鸡啼。
哭眼抹泪 [ kū yǎn mǒ lèi ]
哭着诉说或控诉,形容哭哭啼啼。
夜啼 [ yè tí ]
夜啼,中医病名。婴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