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制 [ tián zhì ]
关于农田的制度。《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旌节”唐 贾公彦 疏:“乡之田制与遂同,故知旌节是乡遂大夫所授也。”《宋…
均田制 [ jūn tián zhì ]
中国古代一种分配土地和交纳赋税相结合的制度。北魏于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农民按人口、官吏按等级分配无主荒地,并…
井田制 [ jǐng tián zhì ]
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制度。奴隶主为计算自己封地的大小和监督奴隶劳动,把土地划分成许多方块,因像“井”字形,所以叫做…
占田制 [ zhàn tián zhì ]
晋初限制土地占有量的制度。西晋时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负担,于公元280-289年间规定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各…
屯田制 [ tún tián zhì ]
汉以后利用军民垦荒以取得给养和税粮的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汉文帝听从晁错建议,募民实边,为民屯之始。汉武帝令戍兵…
田柴科制 [ tián chái kē zhì ]
朝鲜王氏高丽实行的田制。“田”指耕地,“柴”指山林,“科”指官吏等级。即将国家田地、山林按领受人等级分配,领受人对田…
制田 [ zhì tián ]
规划田地。
天朝田亩制度 [ tiān cháo tián mǔ zhì dù ]
太平天国1853年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要求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
夫田 [ fū tián ]
(一)、古代有计口受田制度。一夫所受之田,谓之夫田。(二)、指计口受田制度。
露田 [ lù tián ]
北魏 田制,有露田、桑田、麻田之别。种谷物之田谓之“露田”。
晋朝经济 [ jìn zhāo jīng jì ]
由于兵事将休,在晋武帝时期就废除屯田制,将民屯田给予农民,实施占田制及荫客制,并以课田法课税。
口井 [ kǒu jǐng ]
计口分田,实行井田制。
两田制 [ liǎng tián zhì ]
班田制 [ bān tián zhì ]
课田制 [ kè tián zhì ]
料田 [ liào tián ]
普查田亩,整顿田制。
营屯 [ yíng tún ]
屯田。唐以后各代屯田或称营田。参见〔屯田制〕
佚畋 [ yì tián ]
亦作“佚田”。谓田猎无节制。
营田 [ yíng tián ]
(一)、经营田产;购置田地。(二)、即屯田。(三)、屯田制之耕作地。
永业田 [ yǒng yè tián ]
(1).田制名。也称世业田。 北魏 行均田制,每男夫授桑田二十亩,身没不还,世代承耕,故称永业田。 北齐 、 隋 、…
十夫 [ shí fū ]
(一)、十人。(二)、千亩田。古代井田制,一夫受田百亩,故以“夫”借指百亩田。
亩积 [ mǔ jī ]
(一)、每一亩田的面积。(二)、特指我国殷周时代井田制一个田的面积。
蓝田玉 [ lán tián yù ]
指用蓝田产的玉制成的首饰。蓝田,在长安东南,有蓝田山,以产玉著称。
爰田 [ yuán tián ]
谓变更旧日田土所有制,以公田赏赐众人。也称辕田。《左传·僖公十五年》:“ 晋 於是乎作爰田。” 孔颖达 疏:“ 服虔…
葑炉 [ fēng lú ]
用葑田泥土制成的炉子。
【词语拼音】tián zhì
【词语解释】关于农田的制度。《周礼·地官·掌节》“道路用旌节”唐 贾公彦 疏:“乡之田制与遂同,故知旌节是乡遂大夫所授也。”《宋史·食货志上一》:“其田制为三品:以膏沃而无水旱之患者为上品,虽沃壤而有水旱之患、埆瘠而无水旱之虑者为中品,既埆瘠復患於水旱者为下品。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并五年后收其租,亦只计百亩,十收其三……餘悉蠲其课。”《清史稿·食货志一》:“田制:曰官田。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发现的 吐蕃 文中,有一则关于田制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