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堤 [ qiān dī ]
用竹桩加固的防水堤。
签河 [ qiān hé ]
为分水护堤而开筑的引河。《宋史·河渠志二》:“故道堙而高,水不得下,议者欲自 夏津县 东开签河入 董固 以护旧 河 …
堤堰 [ dī yàn ]
堤坝;堤:整修堤堰。
障堤 [ zhàng dī ]
堤防,堤坝。
圩防 [ xū fáng ]
堤防,堤堰。
蚁穴坏堤 [ yǐ xué huài dī ]
yǐ xuè huài dī 蚁穴坏堤(蟻穴壞堤) 见“ 蚁穴溃堤 ”。
白沙堤 [ bái shā dī ]
指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绿杨荫里白沙堤。——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压脚棱体 [ yā jiǎo léng tǐ ]
位于堤坝或者防波堤两侧低端的块石,规格可以在60kg-100kg之间,可以防止堤坝或防波堤的堤心石或垫层石滑移。
戗堤 [ qiàng dī ]
抢救渗漏或加强堤坝时,于堤坡外面加帮的堤。其顶低于正堤顶,顶面叫戗台。
堤埽 [ dī sào ]
堤和埽。亦泛指堤坝。
遥堤 [ yáo dī ]
筑在缕堤以外,距河岸较远处用以防范特大洪水的堤。《歧路灯》第一○七回:“方纔过 景隆口,缕堤还可。月堤之外遥堤,却被…
子埝 [ zǐ niàn ]
洪水上涨接近堤顶时,为了防止洪水漫溢决口,在堤顶上临时加筑的小堤。也叫子堤。
戗台 [ qiāng tái ]
戗堤的顶面。参见“戧堤”。
障防 [ zhàng fáng ]
(一)、堤防;堤坝。(二)、指为堤防所阻挡。(三)、设置障碍以防备。
堤防 [ dī fáng ]
堤:汛期以前,要加固堤防。
筑堤 [ zhù dī ]
修筑或加固河堤或海堤。
弥泛 [ mí fàn ]
见“ 瀰泛 ”。亦作“ 瀰汎 ”。谓大水弥漫。 唐 韦应物 《观沣水涨》诗:“槎梗方瀰泛,涛沫亦洪翻。” 宋 苏辙 …
白堤 [ bái tí ]
白公堤的简称。参见「白公堤」条。
坡公堤 [ pō gōng dī ]
宋 苏轼 任 杭州 通判时,在 西湖 筑的长堤,人称 坡公堤。今称 苏堤。
潜堤 [ qián dī ]
堤顶位于静止水面下的防水堤。
缕堤 [ lǚ dī ]
临河处所筑的小堤。因连绵不断,形如丝缕,故名“缕堤”。缕堤堤身低薄,仅可防御寻常洪水,在特大洪水时不免漫溢。
溃冒冲突 [ kuì mào chōng tū ]
溃:水冲破堤坝。洪水成灾,堤坝溃决。
魏堤 [ wèi dī ]
指 魏王堤。前蜀 韦庄《代书寄马》诗:“稳上云衢千万里,年年长踏 魏堤 沙。”参见“魏王堤”。
偃虹 [ yǎn hóng ]
堤名。宋、欧阳修〈偃虹堤记〉:「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十里长堤 [ shí lǐ cháng dī ]
十里长堤跨碧海,万年艰险变通途。海堤全长2212米,接连高崎与集美,故称高集海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