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戒 [ èr zhǒng jiè ]
三戒 [ sān jiè ]
(一)、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色、戒斗、戒得。(二)、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妄出入、戒妄言语、戒妄忧虑。(三)、三种…
四禁 [ sì jìn ]
(一)、四种戒止的事。指君主的四禁。(二)、四种戒止的事。指唐代中书舍人的四禁。
中品戒 [ zhōng pǐn jiè ]
中品戒为大乘戒三种受戒之一。
安居犍度 [ ān jū jiān dù ]
乃二十犍度之一,指有关安居之诸种制戒。
戒书 [ jiè shū ]
(一)、自我警戒的文字。(二)、汉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具足众戒 [ jù zú zhòng jiè ]
佛家语。与「具足戒」同。言具足戒者,戒有多种故也。
三聚 [ sān jù ]
佛教语。即三聚净戒,指三种清净的戒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见《四分律》。
戒鉴 [ jiè jiàn ]
(一)、见“戒鑑”。(二)、亦作“戒鉴”。警戒;引以为戒。
七众 [ qī zhòng ]
佛教按受戒程度和修行方式将信徒划分为七种。其中出家五种,在家二种,合称七众。
俗戒 [ sú jiè ]
(一)、指有漏的戒。(二)、指五戒和八戒等在家戒。
圣则 [ shèng zé ]
(一)、圣人所定的法则。(二)、指各种宗教所订的规则和戒律。
戒敕 [ jiè chì ]
(一)、亦作“戒勅”。告戒。(二)、即戒书。
戒约 [ jiè yuē ]
(一)、如戒约束。(二)、戒律。
儆惕 [ jǐng tì ]
(一)、戒惧。(二)、指使戒惧。
九戒 [ jiǔ jiè ]
(一)、指九种危害国家而必须防止的现象。(二)、指九条应遵守的教戒。
惩警 [ chéng jǐng ]
(一)、亦作“惩儆”。儆戒,鉴戒。(二)、惩罚之以示警戒。
熏戒 [ xūn jiè ]
(一)、同“薰戒”。(二)、焚香斋戒。
戒备 [ jiè bèi ]
(一)、警戒防备:戒备森严。(二)、对人有戒心而加以防备:你对他应有所戒备。
宿戒 [ sù jiè ]
(一)、古代举行祭祀等礼仪前十日,与祭者斋戒两次,第二次斋戒在事前第三日进行,称宿戒。(二)、事先警戒。
不惩 [ bù chéng ]
(一)、不制止。(二)、不戒惧;不警戒。
戒诗 [ jiè shī ]
(一)、自我警戒的诗。(二)、戒除做诗。
受具 [ shòu jù ]
佛教语。“受具足戒”或“受具戒”的略语。具足戒,指比丘所受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所受之五百戒。
前覆後戒 [ qián fù hòu jiè ]
前车之覆,为后车之戒。喻前人之失败,为后人之戒也。《吴越春秋》:「种曰:『前车以覆,后车必戒,愿王深察。』。」
誓戒 [ shì jiè ]
(一)、约束训戒。(二)、约束训戒的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