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调南腔 [ běi diào nán qiāng ]
释义 义参「南腔北调」。见「南腔北调」条。
湘剧 [ xiāng jù ]
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由流入湖南的弋阳腔、昆腔、皮黄腔等演变发展而成。包括高腔、弹腔(皮黄腔)、昆腔三种主要腔调。
崑腔 [ kūn qiāng ]
流行于我国江浙一带的剧种。始于元代,最初是江苏崑山一带民间所流行的清唱腔调,故称为「崑山腔」。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以崑…
汉剧 [ hàn jù ]
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流行于湖北全省和河南、陕西、湖南的部分地区,历史较久,对京剧的形成有很大…
越调 [ yuè diào ]
词曲宫调,为七宫十二调之一。流行于河南和湖北西北部、河北南部的剧种。唱腔由上下句组成,以四弦为主奏乐器,另有月琴、三…
昆曲 [ kūn qǔ ]
(一)、流行于江苏南部(南昆)及北京、河北(北昆)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用昆腔演唱。也叫昆剧。(二)、昆腔。
私有制度 [ sī yǒu zhì dù ]
即私有制。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私有制度的社会,本来也把女人当作私产,当做商品。”参见“私有制”。
川剧 [ chuān jù ]
戏曲剧种。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包括昆腔、高腔、胡琴(皮黄)、乱弹(梆子)、灯戏五种腔调。
繁销 [ fán xiāo ]
犹畅销。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翻印木刻》:“并非繁销书,而竟来‘精印’,那当然不免为财力所限,只好单印一板了。”
剧圣 [ jù shèng ]
在戏剧创作上有特殊成就的人。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莎士比亚 虽然是‘剧圣’,我们不大有人提起他。”
花部 [ huā bù ]
指 清 乾隆 年间流行的除昆曲以外的地方戏曲剧种。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北新城录下》:“雅部即崑山腔。花部为京腔、秦…
救急扶伤 [ jiù jí fú shāng ]
救急扶伤(救急扶傷) 救济危急,扶助伤病。 鲁迅 《南腔北调集·经验》:“救急扶伤,一不小心,向来就很容易被人所诬陷…
毡布 [ zhān bù ]
指毛织成的布。 鲁迅 《南腔北调集·<萧伯纳在上海>序》:“现在的所谓‘人’,身体外面总得包上一点东西,绸缎,毡布,…
汉调二黄 [ hàn diào èr huáng ]
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 陕 南和 陇 东。是二黄腔调从 湖北 沿 汉水 进入 陕西 而形成的。清 道光…
水磨腔 [ shuǐ mó qiāng ]
指昆山腔。昆山腔节奏舒缓,唱腔宛转细腻,故称。明 沉宠绥《度曲须知·弦索题评》:“我 吴 自 魏良辅 为崑腔之祖,而…
黄梅调 [ huáng méi diào ]
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等地区的曲调。其主要是由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谣而来,并受青阳腔的影响。
嗨子戏 [ hēi zǐ xì ]
戏曲剧种。因演唱先以“海”字音起腔而得名。流行于 安徽、河南 的部分地区。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调两大类。比较流行的传统剧…
拳鬭 [ quán dòu ]
拳击搏斗。鲁迅《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况且即是笔战,就也如别的兵战或拳斗一样,不妨伺隙乘虚,以一击制…
麻条 [ má tiáo ]
条状的麻皮。 鲁迅 《南腔北调集·偶成》:“是 秦桧 要 岳飞 自认‘汉奸’,逼供之际所用的方法,但使用的材料,却是…
耍孩儿 [ shuǎ hái ér ]
(一)、民间曲调名。五十四字,平仄通协。(二)、地方戏曲剧种名。也叫咳咳腔、嗨嗨调。流行于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一带。
滇剧 [ diān jù ]
云南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皮黄为主,主要流行于云南全省和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
南北路 [ nán běi lù ]
(一)、向南和向北的道路。(二)、戏曲声腔中的皮(西皮)黄(二黄)的别称。因西皮来自(陕西)而称为“北路”,二黄来自…
即即足足 [ jí jí zú zú ]
象声词。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譬如有一堆蛆虫在这里罢,一律即即足足,自以为是绅士淑女,文人学士,名宦高…
敕准 [ chì zhǔn ]
原谓行事得到诏命准许。后泛指经当局许可。 鲁迅 《南腔北调集·祝<涛声>》:“看现在的景况,凡有敕准或默许其存在的,…
魏良辅 [ wèi liáng fǔ ]
明代戏曲音乐家。字尚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寄居太仓(今属江苏)。嘉靖年间,由张野塘等协助,在原昆山腔基础上,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