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会念佛 [ wǔ huì niàn fó ]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唐代法照依无量寿经所创。由三、五至六、七人一起共修,在一坐的时段,依念佛声调的不同分成…
十人念佛 [ shí rén niàn fó ]
吃斋:相信佛教的人吃素;念佛:念佛经。一个人吃素会带动许多人念佛经。
五念门 [ wǔ niàn mén ]
又作五念、修净土五念门。出自天亲之净土论。指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五种忆念修行门。
佛会 [ fó huì ]
(一)、佛菩萨圣众会聚的地方。(二)、礼佛的法会。包括念佛、诵经、拜忏、唱赞等内容。
鱼母念子 [ yú mǔ niàn zǐ ]
佛教用语,比喻佛加念行者令其成道,犹如鱼母之护念鱼子。大智度论卷三十七(大二五·三三三上):‘以佛念故而不堕落,譬如…
妙好人 [ miào hǎo rén ]
褒扬念佛行者的五种美名之一。
一人吃斋 [ yī rén chī zhāi ]
十人念佛,一个人吃素会带动许多人念佛经。比喻一个人做某种事情,带动好多人也去做。
香堂 [ xiāng táng ]
佛教、道教或其他会门念经供奉神佛的地方。亦指一些会道门招收徒众的活动场所。
五根 [ wǔ gēn ]
(一)、佛教谓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本法。即信根(信奉佛法),精进根(勤修善法),念根(忆念正法),定根(使心不散),…
念力 [ niàn lì ]
佛教用语。五力之一。一种佛教的修行方法──正念。因为正念有灭烦恼、证解脱的作用,故称为「念力」。晋.佛驮跋陀罗译《大…
一念业成 [ yī niàn yè chéng ]
是佛学用语,指行者之信心与佛智之一念相应冥会时,即能往生弥陀净土。
诸根 [ zhū gēn ]
佛教语。谓信、勤、念、定、慧五根及其他一切善根;或指眼、耳、鼻、舌、身五根。
三十五佛 [ sān shí wǔ fú ]
拼音:sān shí wǔ fó 解释:“三十五佛” 指常住十方…
触金刚 [ chù jīn gāng ]
佛教术语,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五尊之一。即五秘密尊之一。
介尔 [ jiè ěr ]
佛-形容极微弱之心。《止观·五上》:「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斗战剩佛 [ dòu zhàn shèng fú ]
斗战胜佛是佛教里面著名的“三十五佛”中的一位。《西游记》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孙悟空最后被封…
五门 [ wǔ mén ]
(一)、古代宫廷设有五门,自外而内为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二)、泛指宫城之门。(三)、借指京城。(四)、佛…
愿谓 [ yuàn wèi ]
祝愿称道。《醒世姻缘传》第三二回:“﹝ 晁思才 ﹞道:‘嫂子,你是也使了些穀,浑身替你念佛的也够一千万人。如今四山五…
斋婆 [ zhāi pó ]
念佛吃斋的老年妇女。艾芜《手》:“她在晚年吃了长斋,每逢初一、十五,便要在 观音菩萨 面前念经一通,还同一些斋婆到离…
佛名经 [ fó míng jīng ]
?佛书之名。藏经中有数部,一为元魏、菩提流支译《佛名经》十二卷,举一万一千九十三尊;二为译者不明之《佛名经》三十卷;…
五苦 [ wǔ kǔ ]
佛教语。一般指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
平等法会 [ píng děng fǎ huì ]
佛教语。即无遮会(梵文意译)。原意为五年一次的大斋会。谓平等行财施和法施的法会。《南史·梁纪中》:“帝幸同泰寺,设平…
題名鄉會 [ tí míng xiāng huì ]
宋代进士及第,各集同乡于佛寺,列书姓名,以资纪念,谓之题名乡会。宋赵昇《朝野类要·题名》:“进士及第,各集乡人于佛寺…
题名乡会 [ tí míng xiāng huì ]
宋代进士及第,各集同乡于佛寺,列书姓名,以资纪念,谓之题名乡会。宋赵昇《朝野类要·题名》:“进士及第,各集乡人于佛寺…
古佛 [ gǔ fó ]
(一)、历史年代久远的佛像。宋 朱熹《题九日山石佛院乱峰轩》诗之一:“因依古佛居,结屋寒林杪。”清 袁枚《普陀寺》诗…
【词语拼音】wǔ huì niàn fó
【词语解释】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唐代法照依无量寿经所创。由三、五至六、七人一起共修,在一坐的时段,依念佛声调的不同分成五会,即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上声缓念,第三会非缓非急念,第四会渐急念,以上皆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五会四字转急念,只念阿弥陀佛。五会念毕后即诵宝鸟诸杂赞。此方法一直为后来净土宗道场通用。《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本》:「五会念佛竟,即诵宝鸟诸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