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毒 [ sān dú ]
佛教称贪、嗔、痴为三毒。 晋 法显 《佛国记》:“我今但欲杀三毒贼。” 南朝 梁武帝 《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二苦常…
三虫三草 [ sān chóng sān cǎo ]
用蝮蛇、蜘蛛等三种毒虫和断肠草等三种毒草熔粉而成的毒药。
嗔痴 [ chēn chī ]
佛教中贪嗔痴三毒之两毒。
毒蠚 [ dú hē ]
(一)、毒虫用毒刺刺扎施毒。(二)、指毒蠚之虫。(三)、毒害;残害。(四)、指毒害人的行为。
瞋毒 [ chēn dú ]
梵语krodha意译。佛教语。“三毒”之一。三毒之中,此为最恶。
贪瞋痴 [ tān chēn chī ]
佛教语。贪欲、瞋恚与愚痴三种烦恼。此三者毒害人最剧,故称三毒。
伏毒 [ fú dú ]
服毒,吃毒药自杀。 明 冯梦龙 《挂枝儿·负心》:“余谓 张三 赠金、伏毒二事都奇。”
贪嗔痴 [ tān chēn chī ]
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
淫毒 [ yín dú ]
(一)、淫荡狠毒。(二)、指奸淫残害。(三)、谓邪毒之气。
三垢 [ sān gòu ]
佛教语。即三毒。
贪垢 [ tān gòu ]
佛教语。佛教以贪、嗔、痴为“三毒”或“三垢”,即三种烦恼。贪垢尤为毒害众生产生烦恼的根本。
刮骨疗毒 [ guā gǔ liáo dú ]
三国 蜀 将 关羽 左臂为流矢所中,镞之毒入于骨,医者为其破臂刮骨去毒。事见《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后称为“刮骨疗…
凶毒 [ xiōng dú ]
(一)、有毒害的。(二)、凶狠毒辣。(三)、凶恶狠毒。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御制千字诏》:“得银卖师,兇毒何…
三精一毒 [ sān jīng yī dú ]
在不长的时间里一个女人要是跟几个男人有那事的话,前精后液很难干净,几个男人精液会互相作用,这是一种很毒的物质,毒肉杀…
毒烟 [ dú yān ]
毒雾。唐 元稹《巴蛇》诗之三:“自兹繁巨蟒,往往寿千年。白昼遮长道,青溪蒸毒烟。”
三火 [ sān huǒ ]
(一)、三堆火。(二)、燃烧三日夜的炉火。(三)、三度被焚烧。(四)、即三毒。
霉毒 [ méi dú ]
(一)、即杨梅疮。性病的一种。(二)、即梅毒。花柳病。详“梅毒”。(三)、大腿间的湿疹。
三蛇羹 [ sān shé gēng ]
广东 名菜。以三种毒蛇肉制成的羹。
一箧四蛇 [ yī qiè sì shé ]
以一只箱箧容纳四条蛇,比喻人体系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大般涅槃经 1卷二十三:‘观身如箧,地、水、火、风如四…
邪見三毒 [ xié jiàn sān dú ]
邪见三毒 [ xié jiàn sān dú ]
辣手 [ là shǒu ]
(一)、毒辣的手段:下辣手。(二)、手段厉害或毒辣:辣手神探。(三)、棘手;难办:这件事真辣手。
蛊毒 [ gǔ dú ]
(一)、谓用毒药杀人。《左传·昭公元年》“何谓蛊”唐 孔颖达 疏:“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二)…
罹毒 [ lí dú ]
遭受灾难。 三国 魏 曹植 《述行赋》:“哀黔首之罹毒,酷 始皇 之为君。”《南齐书·柳世隆传》:“彼土士民,罹毒日…
落网 [ luò wǎng ]
指犯罪嫌疑人被捕:三名贩毒分子先后落网。
【词语拼音】sān dú
【词语解释】佛教称贪、嗔、痴为三毒。 晋 法显 《佛国记》:“我今但欲杀三毒贼。” 南朝 梁武帝 《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二苦常追随,三毒自然烧。贪痴养忧畏,热恼坐焦煎。”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三:“但能专心清浄,屏去三毒,形数虽乖,其会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