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食 [ máo shí ]
(一)、无食。(二)、旧称衣食无着而在有钱人手下帮闲的食客。
践土食毛 [ jiàn tǔ shí máo ]
践土食毛(踐土食毛) (1).语出《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杜预 注:“毛,…
食毛践土 [ shí máo jiàn tǔ ]
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践: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饮血茹毛 [ yǐn xuè rú máo ]
饮血茹毛(飲血茹毛) 连毛带血地生食鸟兽。言远古时不知熟食。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附 张叔辽 《自然好学…
毛笋 [ máo sǔn ]
(一)、亦作“毛笋”。毛竹的笋,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地山区。大而味美,可食用。(二)、见“毛笋”。
杨瘌子 [ yáng là zǐ ]
雀瓮蛾的幼虫。体黄绿,表面有硬毛,毛具酸性毒,喜食果木叶,是一种害虫。
耳食目论 [ ěr shí mù lùn ]
耳食:轻信听来的话。像用耳朵吃饭而不知食物味道,像眼睛能看见细毛而不见睫毛。比喻轻信他人的话,缺乏确凿根据。
自公 [ zì gōng ]
《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毛 传:“公,公门也。”马瑞辰 通释:“勤于治事,不遑家食,则有公膳可食…
毛蟹 [ máo xiè ]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栗蟹科,体上覆短毛,可食用。
鸺鹠 [ xiū liú ]
鸟,羽毛棕褐色,有横斑,尾巴黑褐色,腿部白色。脸部羽毛略呈放射状,头部没有角状的羽毛。捕食鼠、兔等,对农业有益。
毛豆 [ máo dòu ]
作蔬菜食用的大豆的嫩荚,因其外部覆毛,故称
鲜羽 [ xiān yǔ ]
(一)、亦作“鱻羽”。活鱼和鸟类。指食物。(二)、鲜艳的羽毛。
收购 [ shōu gòu ]
从各处买进:收购棉花。收购粮食。完成羊毛收购计划。
白鹭 [ bái lù ]
又叫鹭鸶,鹳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吓
北极狐 [ běi jí hú ]
动物名。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分布遍及北极。耳短而圆,吻短,跖有毛,以适应寒冷气候。体型小,体重约三至八公斤。毛色分为白…
毛挚 [ máo zhì ]
亦作“毛鷙”。指猛禽捕食小鸟。用以比喻酷吏的凶狠残暴。
夜鹰 [ yè yīng ]
一种鸟,头部扁平,嘴扁平呈三角形,边缘有很多刚毛,羽毛灰褐色,多暗色小斑点。昼伏夜出。捕食昆虫
凤食 [ fèng shí ]
三国 吴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凤皇于飞》:“﹝凤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后用“凤食”美称竹实。
蝶变 [ dié biàn ]
蝶变又叫蜕变,指像毛毛虫等变态发育的昆虫在茧中经过一个不食不动的阶段而变形为成虫的过程。
松毛虫 [ sōng máo chóng ]
昆虫。成虫褐色。幼虫体色杂,多黑褐色,腹面中央棕红。幼虫食针叶,常使松林大片枯死,是森林主要害虫之一。主要种类有马尾…
鞭毛 [ biān máo ]
原生质伸出细胞外形成的鞭状物,一条或多条,有运动、摄食等作用。鞭毛虫以及各种动植物的精子等都有鞭毛。
鱼狗 [ yú gǒu ]
鸟类,嘴尖长,头部常有冠状羽毛。常栖息于小溪附近,捕食鱼、虾。
茹毛饮血 [ rú máo yǐn xuè ]
指人类在学会用火以前,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红点颏 [ hóng diǎn ké ]
鸟类。体长达16厘米。雄鸟喉部羽毛亮红色,眼部有一白色条纹;雌鸟喉部羽毛白色,眼部有淡黄色条纹。是食虫益鸟。
水貂 [ shuǐ diāo ]
哺乳动物,身体细长,四肢短,趾间有蹼,毛暗褐色,密而柔软,有光泽。善于潜水,捕食鱼类和蛙、蚌等。原产北美洲。毛皮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