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息 [ lú xī ]
颅息 lú xī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上的上、中1/3交点处。 取法:正坐或…
颅息穴 [ lú xī xué ]
方足圆颅 [ fāng zú yuán lú ]
方足圆颅(方足圓顱) 见“ 方趾圆颅 ”。
颌骨 [ hé gǔ ]
人的面颅组成骨之一。位于面颅前下方。
颧骨 [ quán gǔ ]
人的面颅组成骨之一。位于面颅的左右两侧。
颅骨 [ lú gǔ ]
在成人由23 块扁骨构成的头骨。分为脑颅和面颅
头骨 [ tóu gǔ ]
颅骨。
头卢 [ tóu lú ]
见“头颅”。
颅底 [ lú dǐ ]
拼音:lú dǐ 解释:颅腔底部称为颅底。是医学上重要的部位。
颅腔 [ lú qiāng ]
颅内的空腔,顶部略呈半球形,底部高低不平。颅腔内有脑子。
修颅 [ xiū lú ]
长颅也。南朝梁、沈约〈郊居赋〉:「碧鳞朱尾,修颅偃頟。」
髑儿 [ dú ér ]
头颅;骨头。
圆颅 [ yuán lú ]
头颅。借指人。
颅盖 [ lú gài ]
颅骨的上部
贼元 [ zéi yuán ]
指贼人的头颅。
悬首 [ xuán shǒu ]
悬挂头颅。
方趾圆颅 [ fāng zhǐ yuán lú ]
方趾圆颅(方趾圓顱) 方形脚、圆形头为人的特征,因以指人。《南史·陈纪上·高祖》:“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趾圆颅,万…
凿颠 [ záo diān ]
开凿头颅。古代酷刑。
丧元 [ sàng yuán ]
掉头颅。亦泛指献出生命。
颅内压 [ lú nèi yā ]
脑脊液在颅腔中的压力。
髡颅 [ kūn lú ]
亦作“髠颅”。剃去头发,光头。
筛骨 [ shāi gǔ ]
头骨之一。在颅腔底的前部,两个眼眶之间,鼻腔的顶部,是颅腔和鼻腔之间的分界骨。
头最大宽 [ tóu zuì dà kuān ]
左、右颅侧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脑盖骨 [ nǎo gài gǔ ]
颅顶骨。又称天灵盖、仙人盖。
骨肥厚 [ gǔ féi hòu ]
骨组织(尤其颅骨组织)的过度形成。
【词语拼音】lú xī
【词语解释】 颅息 lú xī 标准定位:在头部,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上的上、中1/3交点处。 取法:正坐或侧伏位,于耳后发际,当瘈脉与角孙沿耳轮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本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内含有大量有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皮肤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其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耳后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刺入枕额肌的肌腹,该肌腹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功用:通窍聪耳,泄热镇惊。 主治病症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鸣耳聋,耳肿流脓,中耳炎,头痛,视网膜出血。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瘈疭,呕吐涎沫。 呼吸系统疾病:喘息哮喘。 其他疾病:身热,胁肋痛不得转侧。 刺灸法 刺法: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颅息: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颅囟。属手少阳三焦经。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的吻合支,及耳后动、静脉。主治头痛、耳鸣、耳聋、惊痫、抽搐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