滟滪滩 [ yàn yù tān ]
亦作“灩澦滩”。即 滟滪堆 。 陈蜕 《侠少年》诗:“ 灩澦滩 前浮急水, 燕支山 上立斜暉。”参见“ 灧澦堆 ”。
颧骨骨折 [ quán gǔ gǔ zhé ]
拼音:quán gǔ gǔ shé 解释:颧骨和颧弓是面部比较突出的部分,易受撞击而发生…
捡骨 [ jiǎn gǔ ]
一种风俗。将先人的遗骨捡起擦、晒后,装入骨坛中迁葬的习俗。捡骨过程包括掘墓、捡骨、洗骨、晒骨、点红、绑骨、做头、装金…
金植 [ jīn zhí ]
佛骨,仙骨。
骨盆 [ gǔ pén ]
人和许多脊椎动物的骨骼盆状结构,它由髋骨、骶骨及尾骨围成
颜骨柳筋 [ yán gǔ liǔ jīn ]
颜骨柳筋(顔骨柳筋) 见“ 颜筋柳骨 ”。
刻骨镂心 [ kè gǔ lòu xīn ]
刻骨镂心(刻骨鏤心) 见“ 刻骨铭心 ”。
上颔骨 [ shàng hàn gǔ ]
亦名上牙牀骨,即上颚骨。见「上颚骨」条。
听小骨 [ tīng xiǎo gǔ ]
中耳里三块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的统称,作用是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通称听骨。
涸浊 [ hé zhuó ]
水干涸后的淤泥。陈蜕《自掾曹不辟而无贤吏》诗之二:“情海千年成涸浊,化城弹指幻腥羶。”
肱骨 [ gōng gǔ ]
上臂中的长骨,上端跟肩胛骨相连,下端跟尺骨和桡骨相连。
切骨 [ qiè gǔ ]
犹彻骨,刻骨。
中耳 [ zhōng ěr ]
外耳和内耳之间的部分,内有三块互相连接的听骨(锤骨、砧骨和镫骨)。
骨化 [ gǔ huà ]
(一)、形成或转化成骨。(二)、骨的形成过程,在膜状骨或软骨的基础上,首先在中心部有钙盐沉着形成骨化点,由此向周围产…
下颚骨 [ xià è gǔ ]
(Inferiormaxillarybone)生理学名词。亦称下颔骨。颜面骨中最下部之骨也,为马蹄铁状,与颞顬骨相联…
蜕脱 [ tuì tuō ]
谓脱去皮囊而仙化。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刘小鲁尚书》:“归 刘 数年,一日,趺坐而化,若蜕脱者。”
软骨病 [ ruǎn gǔ bìng ]
泛指发生于软骨部位的病。如软骨发育障碍、软骨炎、软骨瘤等。
球窝关节 [ qiú wō guān jié ]
骨关节之一。相邻两骨骼中,一骨骼的一端为球形,嵌入另一骨骼的骨窝内,如肩关节即是。
灧澦滩 [ yàn yù tān ]
亦作“灩澦滩”。即 滟滪堆。陈蜕《侠少年》诗:“灩澦滩 前浮急水,燕支山 上立斜暉。”参见“灧澦堆”。
下颔骨 [ xià hàn gǔ ]
亦名下牙牀骨,即下颚骨。详「下颚骨」条。
膝关节 [ xī guān jié ]
(一)、人类下肢中部的屈戌关节,这是股骨、胫骨和膑骨之间的活动联接。(二)、四足脊椎动物后肢的相应关节,由上面的大腿…
骨料 [ gǔ liào ]
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之一,分为粗骨料和细骨料两种。粗骨料是碎石或砾石,构成混凝土的骨架。细骨料是砂子,填充粗骨料之间的空…
颧颊 [ quán jiá ]
颧骨与颊骨。
骨瓣 [ gǔ bàn ]
骨瓣开颅手术中所形成的骨块称骨瓣。
踝胫 [ huái jìng ]
踝骨与胫骨。
【词语拼音】tuì gǔ
【词语解释】(1).脱骨。《《初学记》卷三十引 三国 魏 曹植 《神龟赋》》:“虵折鳞於平皋,龙蜕骨於深谷。”蜕,一本作“ 脱 ”。 唐 李绅 《灵蛇见少林寺》诗:“已应蜕骨风雷后,岂效衔珠草莽閒。”(2).灵魂升天后的骸骨。多用于道教徒。 宋 苏轼 《昭灵侯庙碑》:“庙有穴五,往往见变异,出云雨。或投器穴中,则见於池,而近岁有得蜕骨於池者,金声玉质,轻重不常,今藏庙中。” 明 唐顺之 《与姜编修廷善书》:“ 崇安 、 建阳 之间诚是仙灵窟宅,昔人蜕骨,在在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