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阴阳 [ tiáo lǐ yīn yáng ]
调理阴阳(調理陰陽) 犹言调和阴阳。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一》:“宰相在上佐天子调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
调阴 [ diào yīn ]
调理阴气。 汉 桓宽 《盐铁论·轻重》:“ 扁鹊 抚息脉而知疾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之而调阴,寒气盛,则损之而调阳。”
调和阴阳 [ tiáo hé yīn yáng ]
使阴阳有序,风调雨顺。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
调阴阳 [ diào yīn yáng ]
见“调和阴阳”。
出虚汗 [ chū xū hàn ]
中医称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的病证。
四畅 [ sì chàng ]
理发、搔背、剔耳、刺鼻四项使人体舒适的事,或阴、阳、刚、柔四气协调通畅。
阴调 [ yīn diào ]
音韵学术语。阴平、阴上、阴去、阴入的总称。与“阳调”相对。
肝阴 [ gān yīn ]
中医学名词。中医认为肝脏有阳气,称肝阳;有阴血与阴液,称肝阴。二者相互为用,保持阴阳协调。
宾姓 [ bīn xìng ]
互敬互重,阴阳调和。
燮谐 [ xiè xié ]
协调而使之和谐。《陈书·高祖纪上》:“以公调理阴阳,燮谐风雅。三灵允降,万国同和。” 唐 骆宾王 《上司刑太常伯启》…
第一声 [ dì yī shēng ]
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阴平声。如“哀”“方”“肌”“秧”等字调为第一声。
调燮 [ diào xiè ]
(一)、犹言调和阴阳。古谓宰相能调和阴阳,治理国事,故以称宰相。唐 颜舒《刻漏赋》:“罢衣裳之颠倒,配皇极而调燮。”…
阴阳两虚 [ yīn yáng liǎng xū ]
属于中医辨证的名词,意思是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
调阳 [ diào yáng ]
调理阳气。
少阴寒化 [ shǎo yīn hán huà ]
中医理论术语,为伤寒少阴病的病理变化。指少阴心肾阳虚阴盛,从阴化寒的证候。
阳调 [ yáng diào ]
阳平、阳上、阳去、阳入的总称。古代四声,因受声母清浊不同的影响,浊声母的字为阳调。发音一般较阴调稍低。
第二声 [ dì èr shēng ]
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阳平声。如“旁”“魔”“琦”“檀”等字调为第二声。
燮理 [ xiè lǐ ]
(一)、协和治理。《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孔 传:“和理阴阳。”明 唐顺…
嫥捖 [ zhuān wán ]
调和。《淮南子·俶真训》:“提挈阴阳,嫥捖刚柔。” 高诱 注:“嫥捖,和调也。”
二阳三阴 [ èr yáng sān yīn ]
基础理论名词。指阳明与太阴。
隔并 [ gé bìng ]
(一)、犹隔并。(二)、谓阴阳失调而生之水旱灾害。
感浃 [ gǎn jiā ]
犹感通。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男为阳,女为阴,乐和为阳,忧苦为阴,各得其所,则和调精诚之所发,无不感浹。…
晕金 [ yūn jīn ]
阴阳脉理并具有金漆效果装饰技法。
湘绣 [ xiāng xiù ]
湖南出产的刺绣。用色鲜明,十分强调颜色的阴阳浓淡。
极武穷兵 [ jí wǔ qióng bīng ]
极武穷兵(極武窮兵) 黩武。滥用武力。《周书·韦孝宽传》:“且君辅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调阴阳,抚百姓,焉用极武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