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石 [ chū shuǐ shí ]
又名“出米石”,在朝圣阶左侧,有一孤立巨石高耸,巨石半腰的孔隙内清泉涓涓,长年不竭,世所罕见。
水落石出 [ shuǐ luò shí chū ]
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钓鱼矶 [ diào yú jī ]
矶:水边石滩或突出的岩石。是指水边石滩或突出的岩石,习惯简称“钓矶”。
断矶 [ duàn jī ]
突出水边的陡峭石滩。
玉井水 [ yù jǐng shuǐ ]
玉矿石中流出的泉水。
水漂儿 [ shuǐ piāo ér ]
把小石片等沿水平方向用力投出,石片在水面上连续向前跳动叫做打水漂儿。
然石 [ rán shí ]
石灰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赣水》:“县出然石。《异物志》曰:‘石色黄白而理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炊足…
沙井 [ shā jǐng ]
指泉水从沙石中涌出的井。
暗滩 [ àn tān ]
不露出水面的石滩或沙滩。
矶嘴 [ jī zuǐ ]
指水边突出的大石的顶端。
础汗 [ chǔ hàn ]
下雨前出现在柱石上的水珠。
跳石 [ tiào shí ]
矗出水面的石头,可供人跨渡。
呈露 [ chéng lù ]
呈现:海水退潮,呈露出一片礁石。
剁斧石 [ duò fǔ shí ]
一种人造石料,制作过程是用石屑、石粉、水泥等加水拌和,抹在建筑物的表面,半凝固后,用斧子剁出像经过细凿的石头那样的纹…
淫预石 [ yín yù shí ]
即 滟预堆 。 长江 瞿塘峡 口的险滩。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白帝城 ﹞水门之西, 江 中有孤石…
浮礁 [ fú jiāo ]
(一)、露出水面的岩石。(二)、海鳅的俗称。
化益作井 [ huà yì zuò jǐng ]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对水充满着矛盾心理,水多了,成涝灾;水缺了,出旱灾。
孤竦 [ gū sǒng ]
同“孤耸”。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沣水》:“高峰孤竦,素壁千寻。”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赣水》:“水出 雩都 县,导…
来需 [ lái xū ]
川名。《山海经·中山经》:「半石之山,来需之水,出于阳,而西流注于伊水。」
水磨石 [ shuǐ mó shí ]
一种人造石料,用水泥、小石子、颜料等加水拌和制作而成,抹在建筑物的表面,固结后打磨光滑,显露出花纹。
磷磷 [ lín lín ]
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也用以形容突出的钉头。
水苔 [ shuǐ tái ]
苔藻类植物。也叫石发、石衣、水衣、水绵、藫。可吃。《尔雅》“藫、石衣” 晋 郭璞 注:“水苔也,一名石髮, 江 东食…
泗石 [ sì shí ]
出于 泗水 之滨的石头。可以作磬。语本《书·禹贡》:“嶧 阳孤桐,泗 滨浮磬。”孔 传:“泗水 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磬…
水硫黄 [ shuǐ liú huáng ]
(1).硫黄的一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五·石硫黄》﹝集解﹞引 苏颂 曰:“又有一种水硫黄,出 广南 及 …
髡残 [ kūn cán ]
人名。(公元1612~?)本姓刘,号石谿、石道人。清湖南省武陵人。四十岁出家为僧,擅画山水,笔墨苍郁浑厚,与石涛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