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货两讫 [ yín huò liǎng qì ]
顾名思义,指的是双方完成交易,并结清款项,比喻两不相欠。
银两 [ yín liǎng ]
旧时用银子为主要货币,以两为单位,因此做货币用的银子称为银两(总称)。
两讫 [ liǎng qì ]
商业用语,指卖方已将货付清,买方已将款付清,交易手续已了:货款两讫。
盐课银 [ yán kè yín ]
征收盐课所得的银子。《明史·食货志四》:“ 万历 时与 洪武 同。盐行境内,岁入太仓盐课银三万五千餘两。”亦省称“ …
票银 [ piào yín ]
(1). 清 代钱法,可用政府发行的官票充当通货,兑换银钱,官票所值银额谓之“票银”。《清史稿·食货志五》:“定议票…
银元寳 [ yín yuán bǎo ]
用银铸成的马蹄形银锭,亦称马蹄银,作货币流通。重量成色不一,大锭重约五十两。多由各地银炉铸造。
腾格 [ téng gé ]
清 代 南疆 沿用的货币计量单位,一腾格约合银一两。
行化 [ xíng huà ]
“行平化宝银”的简称。1933年废两改元前 天津 市场通行的一种记帐货币。并无实银。需要现款时,例以重行平五十两的头…
两本位制 [ liǎng běn wèi zhì ]
即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金银两种铸币均为本位币,都可自由铸造,并均为无限法偿。两币按国家…
银元寶 [ yín yuán bǎo ]
用银铸成的马蹄形银锭,亦称马蹄银,作货币流通。重量成色不一,大锭重约五十两。多由各地银炉铸造。清中叶以后,须经公估局…
轻齎银 [ qīng jī yín ]
元 明 以来,税粮、漕粮、马草等折收银两的部分,叫“轻齎银”。 清 代漕粮加征的耗米,除随船给运四斗外,其余耗米折征…
轻赍银 [ qīng jī yín ]
元 明 以来,税粮、漕粮、马草等折收银两的部分,叫“轻齎银”。 清 代漕粮加征的耗米,除随船给运四斗外,其余耗米折征…
帑银 [ tǎng yín ]
国库中的银子。《宋史·食货志上六》:“孝宗 隆兴 二年秋,霖雨害稼,出内帑银四十万两,变糴以济民。”《明史·河渠志六…
官宅 [ guān zhái ]
官舍,衙门。《元典章新集·刑部·奴盗主物刺字》:“议得贼人 沉阿寅 浼托凌局使保送,跟随达鲁花赤 瓜都 ,充面前使唤…
银荒 [ yín huāng ]
严重短缺硬通货币白银。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洋药上税》:“昔日银荒,今日钱荒,两受其敝。”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
镑亏 [ bàng kuī ]
旧 中国 以银或银元为货币时对国外支付因英镑汇价上涨所造成的亏损。因其他国家大都采用金本位,习惯上对外付款常以英镑汇…
票钞 [ piào chāo ]
古纸币的一种。通用于 明 清 时。《清史稿·食货志五》:“票钞製以皮纸,额题‘户部官票’,左 满,右 汉,皆双行,中…
小货 [ xiǎo huò ]
小宗货物。常指商店、洋行等的雇员乘经营之便自贩的货物。《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他做小司客的时候,极其停当,每年聚几两…
再贷款利率 [ zài dài kuǎn lì lǜ ]
再贷款利率 - 简介 再贷款是指我国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的信用贷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贷款时中央银行执行…
宝货 [ bǎo huò ]
(一)、古代货币名。传说为 周景王 所铸大钱。其文字为“宝货”。《汉书·食货志下》:“周景王 时,患钱轻……卒铸大钱…
漕折 [ cáo shé ]
指漕粮改折银钞收纳。 明 正统 元年规定,田赋自起运兑军外,其余可折收钱钞,粮四石折银一两。见《明史·食货志二》。 …
规元 [ guī yuán ]
也称豆规银、九八规元。1933年以前, 上海 通行的一种记帐货币。规元只作记帐之用,以 上海 银炉所铸二七宝银折算使…
袁头币 [ yuán tóu bì ]
北洋政府所铸 袁世凯 头像壹元银币的俗称。 千家驹 郭彦岗 《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四:“1927年北伐胜利,国民政府停…
税粮 [ shuì liáng ]
元 明 两代征收米、麦等实物的赋税。《元史·食货志一》:“成宗 大德 六年,申明税粮条例,復定 上都、河间 输纳之期…
贴费 [ tiē fèi ]
贴补耗费。《清史稿·食货志三》:“州县既多浮收,则米色难於精择。运军既有贴费,受兑亦不復深求。”郑观应《盛世危言·铸…